北京山区防护林优势树种群落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9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37页 |
·森林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防护林 | 第21页 |
·群落结构 | 第21-22页 |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 第22页 |
·森林的空间结构 | 第22-23页 |
·生活型及生活型谱的概念 | 第23页 |
·森林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群落的外貌特征 | 第23-24页 |
·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24-25页 |
·群落的垂直结构 | 第25-26页 |
·群落的水平结构 | 第26页 |
·群落的年龄结构 | 第26-27页 |
·群落的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 第27-28页 |
·植物种群空间格局 | 第28-30页 |
·森林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30-31页 |
·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复杂性 | 第31-32页 |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经典的植被生态学途径 | 第32-33页 |
·现代森林生态和森林经理学方法 | 第33页 |
·地统计学的方法 | 第33页 |
·防护林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33-37页 |
·国内外防护林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防护林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防护林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5-3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37-52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7-40页 |
·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地质地貌 | 第38页 |
·土壤 | 第38页 |
·气候 | 第38-39页 |
·水文 | 第39页 |
·植被 | 第39-40页 |
·北京山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40-41页 |
·森林资源概况 | 第41-46页 |
·北京市森林资源概况 | 第41-43页 |
·北京山区森林资源概况 | 第43-46页 |
·各研究地点概况 | 第46-52页 |
·西山林场 | 第46-47页 |
·八达岭林场 | 第47页 |
·十三陵林场 | 第47页 |
·松山自然保护区 | 第47-48页 |
·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 | 第48页 |
·雾灵山林场 | 第48-49页 |
·锥峰山林场 | 第49页 |
·半城子水库流域 | 第49页 |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 | 第49页 |
·丫髻山林场 | 第49-50页 |
·四座楼林场 | 第50页 |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 第50页 |
·古北口潮关西沟流域 | 第50-52页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52-66页 |
·研究内容 | 第52-55页 |
·研究目标 | 第5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技术路线 | 第53-55页 |
·研究方法 | 第55-66页 |
·样地调查 | 第55-59页 |
·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 | 第59页 |
·防护林群落结构特征的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61-64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64-65页 |
·生态位分析 | 第65-66页 |
4 北京山区防护林植物区系分析 | 第66-88页 |
·防护林植物的基本组成 | 第66-75页 |
·北京山区防护林植物的基本组成 | 第66-67页 |
·优势树种群落植物的基本组成 | 第67-75页 |
·防护林植物生活型分析 | 第75-77页 |
·防护林植物区系基本特征 | 第77-86页 |
·防护林优势树种群落植物区系的研究意义 | 第77-78页 |
·北京山区防护林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第78-83页 |
·防护林优势树种群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第83-86页 |
·优势树种群落植物区系相似性 | 第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5 防护林优势树种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88-133页 |
·油松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88-96页 |
·油松林树种组成结构 | 第88-92页 |
·油松林直径分布 | 第92-94页 |
·油松林树高分布 | 第94-96页 |
·侧柏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96-102页 |
·侧柏林树种组成结构 | 第96-99页 |
·侧柏林直径分布 | 第99-100页 |
·侧柏林树高分布 | 第100-102页 |
·华北落叶松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102-105页 |
·树种组成结构 | 第102-103页 |
·直径分布 | 第103-104页 |
·树高分布 | 第104-105页 |
·桦树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105-109页 |
·树种组成结构 | 第105-107页 |
·桦树林直径分布 | 第107-108页 |
·桦树林树高分布 | 第108-109页 |
·栎类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109-119页 |
·树种组成结构 | 第109-113页 |
·栎类林直径分布 | 第113-116页 |
·栎类林树高分布 | 第116-119页 |
·山杨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119-122页 |
·树种组成结构 | 第119-121页 |
·直径分布 | 第121页 |
·树高分布 | 第121-122页 |
·刺槐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122-124页 |
·树种组成结构 | 第122-123页 |
·直径及树高分布 | 第123-124页 |
·其它阔叶树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124-130页 |
·其它阔叶树群落树种组成结构 | 第124-127页 |
·直径分布 | 第127-129页 |
·树高分布 | 第129-130页 |
·灌木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130-131页 |
·小结 | 第131-133页 |
6 防护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态位研究 | 第133-149页 |
·优势树种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133-141页 |
·油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3-135页 |
·侧柏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5-136页 |
·华北落叶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6页 |
·桦树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6-137页 |
·栎树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7-138页 |
·山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8-139页 |
·刺槐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9页 |
·其它阔叶树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39-140页 |
·灌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140-141页 |
·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 | 第141-142页 |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分析 | 第142-145页 |
·物种丰富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 第142-143页 |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 | 第143-144页 |
·物种均匀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 第144-145页 |
·防护林植物群落主要乔木种生态位特征 | 第145-148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145-146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146-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7 防护林优势树种群落空间结构研究 | 第149-185页 |
·空间参数的选择和分布型判别标准 | 第149-150页 |
·油松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50-157页 |
·油松天然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50-154页 |
·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54-157页 |
·侧柏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57-161页 |
·侧柏天然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57-158页 |
·侧柏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58-161页 |
·华北落叶松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61-165页 |
·华北落叶松林树种混交程度 | 第161-163页 |
·华北落叶松林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163-164页 |
·华北落叶松林角尺度 | 第164-165页 |
·桦树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65-168页 |
·桦树林树种混交程度 | 第165-166页 |
·桦树林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166-167页 |
·桦树林角尺度 | 第167-168页 |
·栎类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68-175页 |
·蒙古栎天然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68-169页 |
·辽东栎天然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69-171页 |
·槲树天然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1-172页 |
·栓皮栎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2-174页 |
·板栗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4-175页 |
·山杨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5-177页 |
·树种混交程度 | 第175-176页 |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176-177页 |
·角尺度分析 | 第177页 |
·刺槐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7-178页 |
·树种混交程度 | 第177-178页 |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178页 |
·角尺度分析 | 第178页 |
·其它阔叶树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8-183页 |
·蒙椴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8-180页 |
·核桃楸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80-182页 |
·黄栌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182-183页 |
·小结 | 第183-185页 |
8 防护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85-233页 |
·油松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85-195页 |
·油松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85-190页 |
·油松人工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90-195页 |
·侧柏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95-200页 |
·侧柏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95-196页 |
·侧柏人工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96-200页 |
·华北落叶松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0-204页 |
·单种的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0-201页 |
·种间关系分析 | 第201-202页 |
·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2-203页 |
·不同发育阶段间的关系分析 | 第203-204页 |
·桦树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4-208页 |
·单种的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4-205页 |
·种间关系分析 | 第205-206页 |
·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6-207页 |
·不同发育阶段间的关系分析 | 第207-208页 |
·栎类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8-220页 |
·蒙古栎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8-211页 |
·辽东栎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11-213页 |
·槲树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13-216页 |
·栓皮栎人工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16-218页 |
·板栗人工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18-220页 |
·山杨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0-223页 |
·单种的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0-221页 |
·种间关系分析 | 第221-222页 |
·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2-223页 |
·不同发育阶段间的关系分析 | 第223页 |
·刺槐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3-225页 |
·单种的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3-224页 |
·种间关系分析 | 第224页 |
·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4-225页 |
·不同发育阶段间的关系分析 | 第225页 |
·其它阔叶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5-231页 |
·蒙椴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5-227页 |
·核桃楸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7-229页 |
·黄栌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29-231页 |
·小结 | 第231-233页 |
9 防护林优势树种群落结构的调整研究 | 第233-267页 |
·优势树种群落生产力分析 | 第234-235页 |
·优势树种群落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 第235-241页 |
·林冠层截留能力分析 | 第236-237页 |
·枯枝落叶层的持水能力分析 | 第237-238页 |
·土壤层贮水能力分析 | 第238-240页 |
·优势树种群落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 第240-241页 |
·天然防护林经营技术研究 | 第241-245页 |
·天然林结构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第242-243页 |
·天然林经营技术分析 | 第243-245页 |
·防护林优势树种人工林结构的调整研究 | 第245-265页 |
·人工林结构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第246-247页 |
·防护林经营的基本原则 | 第247-248页 |
·采伐木的选择 | 第248页 |
·油松林结构的调整研究 | 第248-253页 |
·侧柏林结构的调整研究 | 第253-257页 |
·华北落叶松林结构的调整研究 | 第257-264页 |
·刺槐林经营措施研究 | 第264-265页 |
·小结 | 第265-267页 |
10 结论与讨论 | 第267-270页 |
·结论 | 第267-268页 |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268-269页 |
·讨论 | 第269-270页 |
参考文献 | 第270-281页 |
附录 | 第281-285页 |
个人简介 | 第285-288页 |
导师简介 | 第288-289页 |
致谢 | 第289-2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