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前言 | 第13-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的特点 | 第15-20页 |
·技术的精细性 | 第16-17页 |
·体能的综合性 | 第17-18页 |
·战术的复杂性 | 第18-19页 |
·比赛的机遇性 | 第19-20页 |
·竞技战术理论研究 | 第20-23页 |
·专业著作对竞技战术概念的描述 | 第20-21页 |
·研究论文对竞技战术概念的描述 | 第21-22页 |
·相关项目研究对竞技战术概念的描述 | 第22-23页 |
·短道速滑战术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短道速滑战术应用研究 | 第24-27页 |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 第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研究任务 | 第27页 |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32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7-28页 |
·赛场观察法 | 第28页 |
·调查法 | 第28-30页 |
·专家访谈 | 第28-29页 |
·问卷调查 | 第29-30页 |
·战例分析法 | 第30页 |
·个案分析法 | 第30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2-105页 |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及其特点 | 第32-42页 |
·战术概念的辨析 | 第32-35页 |
·战术概念的起源 | 第32-33页 |
·一般训练学中战术概念特征 | 第33-34页 |
·专项训练学中战术概念特征 | 第34-35页 |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的定义 | 第35页 |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的特点 | 第35-42页 |
·战术瞬间多变、犯规或碰撞的(?)率高 | 第35-36页 |
·体力分配是战术运用的保障 | 第36-37页 |
·战术发挥受制于竞赛规则 | 第37-41页 |
·战术行动的多变性 | 第41-42页 |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 | 第42-74页 |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 | 第42-62页 |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指导理论 | 第44-50页 |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运作理论 | 第50-62页 |
·短道速滑战术类型 | 第62-66页 |
·按短道速滑战术表现形式分类 | 第63页 |
·按短道同场同队竞赛人数分类 | 第63-66页 |
·影响短道速滑战术的因素 | 第66-74页 |
·主观因素 | 第66-70页 |
·客观因素 | 第70-74页 |
·短道速滑个人战术及其应用 | 第74-92页 |
·起跑阶段个人战术与案例分析 | 第74-80页 |
·出发抢位战术特点 | 第74-76页 |
·出发抢位战术在500米中的重要作用 | 第76-78页 |
·案例分析 | 第78-80页 |
·滑行阶段个人战术与案例分析 | 第80-91页 |
·领先滑行和尾随滑行两种战术特点 | 第80-85页 |
·变速滑行战术 | 第85-86页 |
·超越滑行战术 | 第86-91页 |
·冲刺阶段个人战术及案例分析 | 第91-92页 |
·集体配合战术及其应用 | 第92-101页 |
·进攻配合战术与案例分析 | 第92-95页 |
·进攻配合战术类型 | 第92-93页 |
·进攻配合战术案例分析 | 第93-95页 |
·掩护配合战术与案例分析 | 第95-101页 |
·掩护配合战术类型 | 第95-96页 |
·掩护配合战术案例分析 | 第96-101页 |
·都灵冬奥会中韩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比赛战术运用的案例分析 | 第101-105页 |
·中韩两国女子短道运动员技术特点分析 | 第101页 |
·次赛和半决赛中韩两国女子短道运动员战术指导思想的运用 | 第101页 |
·中韩两国女子短道运动员战术实施的具体分析 | 第101-105页 |
·滑行速度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场上位置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超越区域的战术应用 | 第103-105页 |
4.结论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附录 | 第114-119页 |
附件1 | 第114-115页 |
附件2 | 第115-11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