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7页 |
| 缩略词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1. 油菜生产现状 | 第8-9页 |
| 2. 油菜的主要类型及其亲缘关系 | 第9-13页 |
| ·国内外油菜分类概述 | 第9-11页 |
| ·油菜各个种的亲缘关系 | 第11-13页 |
| 3. 油菜的繁殖方式及其遗传效应 | 第13-16页 |
| ·油菜的主要繁殖方式 | 第13-14页 |
| ·油菜自交与异交的遗传效应 | 第14-16页 |
| 4. 自交对油菜性状的影响 | 第16-18页 |
| ·自交对白菜型油菜性状的影响 | 第16-17页 |
|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性状的影响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设计 | 第18-20页 |
| 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页 |
| 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18页 |
|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 第18页 |
|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 | 第19页 |
|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变异影响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19页 |
| 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 第20-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植物材料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 ·不同自交世代的农艺性状 | 第22-26页 |
| ·不同自交世代的生长发育特性 | 第26页 |
| ·不同自交世代的自交亲和性 | 第26-27页 |
| ·不同自交世代的品质 | 第27-29页 |
| ·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 3. 讨论 | 第30-32页 |
| ·自交对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30-31页 |
| ·自交对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自交世代自交亲和性的变化 | 第31页 |
| ·自交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叶片保护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 | 第32-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 ·试验材料及来源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 ·SOD 活性变化 | 第38-39页 |
| ·POD 活性变化 | 第39-40页 |
| ·APX 活性变化 | 第40页 |
| ·CAT 活性变化 | 第40-41页 |
| ·POD 同工酶酶谱变化 | 第41-42页 |
| ·酯酶同工酶酶谱变化 | 第42-44页 |
| 3.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不同自交世代遗传多样性SSR 标记分析 | 第46-54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 ·植物材料 | 第46页 |
| ·方法 | 第46-48页 |
| ·遗传多样性评价 | 第48-49页 |
| ·聚类分析 | 第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49页 |
| ·PCR 反应优化体系 | 第49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49-50页 |
| ·SSR 扩增图谱分析 | 第50-52页 |
| ·聚类分析 | 第52页 |
| 3. 讨论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 1.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的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54页 |
| 2.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的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4页 |
| 3. 自交对甘蓝型油菜的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 4. 不同自交世代遗传多样性SSR 标记分析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