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沼虾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长江不同江段日本沼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1 几种重要的分子标记 | 第10-12页 |
| ·RFLP标记 | 第10页 |
| ·RAPD标记 | 第10-11页 |
| ·AFLP标记 | 第11-12页 |
| ·AFLP的原理 | 第11页 |
| ·AFLP的特点 | 第11-12页 |
| ·微卫星标记 | 第12-18页 |
| ·微卫星的发现 | 第12-13页 |
| ·微卫星DNA的构成及特点 | 第13-14页 |
| ·微卫星的类型及其分布 | 第14页 |
| ·微卫星的突变 | 第14-16页 |
| ·微卫星序列的起源与进化 | 第16页 |
| ·微卫星的功能 | 第16-18页 |
| ·作为染色质折叠的密码 | 第17页 |
| ·与性别决定有关 | 第17页 |
| ·端粒与着丝粒的结构 | 第17页 |
| ·与结构基因表达相关 | 第17-18页 |
| ·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 | 第18页 |
| ·作为重组和复制密码 | 第18页 |
| 2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 ·物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8-19页 |
| ·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研究 | 第19-20页 |
| ·亲缘关系的鉴定 | 第20-22页 |
| ·遗传连锁图谱和基因定位研究 | 第22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2-23页 |
| 3.结语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磁珠富集法筛选日本沼虾的微卫星标记 | 第24-41页 |
| 1 前言 | 第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32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 ·酶切与连接 | 第26-27页 |
| ·扩增 | 第27页 |
| ·杂交与富集 | 第27-29页 |
| ·T载体连接 | 第29-30页 |
| ·转化 | 第30-32页 |
| ·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0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0-31页 |
| ·挑选阳性克隆并测序 | 第31页 |
| ·微卫星引物设计及多态性分析 | 第31-32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基因组DNA | 第32页 |
| ·基因组酶切结果 | 第32-33页 |
| ·扩增结果 | 第33页 |
| ·富集结果检测 | 第33-34页 |
| ·回收结果 | 第34-35页 |
| ·作菌液PCR | 第35页 |
| ·阳性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5-39页 |
| ·日本沼虾微卫星引物初步筛选的结果 | 第39页 |
| 4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长江不同江段日本沼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1-54页 |
| 1 前言 | 第4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 ·材料 | 第41-42页 |
| ·方法 | 第42-45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2页 |
| ·PCR反应 | 第42-44页 |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 ·不同江段的微卫星扩增结果 | 第45-48页 |
|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8-51页 |
|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 第51-52页 |
| 4 讨论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附录1 实验试剂及配制 | 第62-66页 |
| 附录2 已发表或已接收的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