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锚固工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30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1-15页 |
| ·岩土锚固的定义及其特点 | 第11页 |
| ·锚杆的使用历史 | 第11-13页 |
| ·岩土锚固的应用前景 | 第13-14页 |
| ·岩土锚固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岩土锚固的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锚杆支护效果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岩土锚固稳定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本文研究目标及相应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 2 锚杆与土体界面渐进破坏分析 | 第30-50页 |
|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 第30-34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30-3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 ·锚杆与土体界面渐进破坏的解析解 | 第34-46页 |
| ·假设条件与Mindlin公式简介 | 第34-35页 |
|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微分方程的推导 | 第35-39页 |
| ·锚杆摩阻力解析解的求解 | 第39-41页 |
| ·解析解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 第41-46页 |
|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 ·算例简介 | 第46页 |
| ·土体弹模对摩阻力分布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锚杆孔径对摩阻力分布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3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杆系有限元分析 | 第50-76页 |
|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方法介绍 | 第50-52页 |
|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优点及其工程应用 | 第50-51页 |
| ·受力特点 | 第51-52页 |
|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52-60页 |
| ·FLAC程序简介 | 第52页 |
| ·工程实例简介与计算模型 | 第52-56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杆系有限元 | 第60-69页 |
|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杆系有限元模型 | 第60-62页 |
| ·开挖荷载的计算 | 第62-65页 |
| ·锚杆的模拟 | 第65-66页 |
| ·面层和锚下结构的模拟 | 第66页 |
| ·土弹簧的抗力系数 | 第66-67页 |
| ·预应力的处理 | 第67-69页 |
| ·程序实现与工程实例分析 | 第69-75页 |
| ·程序实现 | 第69-70页 |
| ·杆系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 ·杆系有限元与FLAC计算结果对比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4 岩质边坡锚杆支护三维稳定分析 | 第76-99页 |
| ·锚固技术在岩质边坡的应用现状 | 第76-77页 |
| ·现有的岩质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的不足 | 第77-78页 |
|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 ·下滑体几何要素的求解 | 第79-83页 |
| ·两个平面的交线倾向与倾角 | 第79-80页 |
| ·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 第80-81页 |
| ·下滑体的体积的分解 | 第81页 |
| ·点到平面的距离 | 第81-82页 |
| ·四边形面积 | 第82-83页 |
| ·剪切面摩阻力的方向 | 第83-84页 |
| ·锚固力的三维投影 | 第84-85页 |
| ·稳定系数的计算及程序实现 | 第85-88页 |
| ·稳定系数的计算 | 第85-87页 |
| ·程序实现 | 第87-88页 |
| ·三维与二维的分析结果比较 | 第88-89页 |
| ·边坡长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 ·下滑面倾向与坡面倾向夹角的影响 | 第89页 |
| ·锚杆参数对稳定的影响 | 第89-93页 |
| ·锚杆倾角对稳定的影响 | 第89-92页 |
| ·锚杆倾向对稳定的影响 | 第92-93页 |
| ·实际边坡工程的应用 | 第93-98页 |
| ·边坡简介 | 第93-95页 |
| ·岩土参数反分析 | 第95-96页 |
| ·边坡锚杆支护的稳定分析 | 第96-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5 复杂地质边坡的锚杆支护应用实例 | 第99-119页 |
| ·宛坪高速公路的复杂地质及滑坡 | 第99-102页 |
| ·边坡支护方案 | 第102-104页 |
| ·方案选择 | 第102页 |
| ·该方案的优点 | 第102页 |
| ·压力分散型锚杆的原理与特点 | 第102-104页 |
| ·边坡支护设计 | 第104-110页 |
| ·设计说明 | 第104-105页 |
| ·边坡支护的立面与剖面 | 第105页 |
| ·锚杆设计 | 第105-108页 |
| ·锚墩及封锚结构的设计 | 第108-109页 |
| ·边坡的排水体系 | 第109-110页 |
| ·边坡支护施工 | 第110-118页 |
| ·锚杆抗拔试验 | 第110-113页 |
| ·主要施工工序 | 第113-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6 锚杆内力监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 第119-133页 |
| ·锚杆内力监测的作用 | 第119页 |
| ·所使用的监测仪器简介 | 第119-121页 |
| ·MGH型锚杆测力计 | 第119-120页 |
| ·GSJ-2A型智能检测仪 | 第120-121页 |
| ·锚杆测力计安装方法 | 第121页 |
| ·锚杆测力计观测数据分析 | 第121-132页 |
| ·各排锚杆内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 第121-128页 |
| ·降水对锚杆内力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 ·锚杆内力沿边坡高度的分布规律 | 第129-130页 |
| ·锚杆安全系数 | 第130-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 ·结论 | 第133-134页 |
| ·展望 | 第134-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4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6-147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47-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