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17页
    1.1 问题提出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概念第10-14页
        1.3.1 关怀第10-12页
        1.3.2 教师关怀行为第12-13页
        1.3.3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第13-14页
    1.4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15页
        1.5.2 调查研究法第15-16页
        1.5.3 比较分析法第16页
        1.5.4 统计分析法第16-17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7-25页
    2.1 国外研究第17-21页
        2.1.1 关怀伦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第17-18页
        2.1.2 教师关怀研究第18-19页
        2.1.3 教师关怀行为研究第19-21页
    2.2 国内研究第21-24页
        2.2.1 教师关怀研究第22-23页
        2.2.2 教师关怀行为研究第23-24页
    2.3 研究不足第24-25页
        2.3.1 研究的概念混乱第24页
        2.3.2 研究的方法单一第24-25页
第3章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理论内涵第25-37页
    3.1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构成要素第26-30页
        3.1.1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发出者第26-27页
        3.1.2 小学生——关怀行为的接受者第27-28页
        3.1.3 学校——关怀行为的支持者第28-30页
    3.2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发生机制第30-37页
        3.2.1 意识层面:接受性的关注第30-32页
        3.2.2 情感层面:责任性的反应第32-33页
        3.2.3 行动层面:调节性的行为第33-36页
        3.2.4 关系层面:认可性的回应第36-37页
第4章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第37-63页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第37-44页
        4.1.1 调查设计第37-42页
        4.1.2 调查实施第42-44页
    4.2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总体情况第44-48页
        4.2.1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总体水平第44-45页
        4.2.2 小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知和回应状况第45-48页
    4.3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水平的影响因素第48-56页
        4.3.1 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以及是否育有子女第48-51页
        4.3.2 教师的职业观第51-53页
        4.3.3 学校环境第53-56页
    4.4 问题与分析第56-63页
        4.4.1 单向性的关怀行为导致整体效果欠佳第56-58页
        4.4.2 投射式的关怀行为引发学生心理排斥第58-59页
        4.4.3 粗暴式的关怀行为缺少教育艺术第59-60页
        4.4.4 无援式的关怀行为催生教师关怀无力感第60-63页
第5章 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的改善路径第63-71页
    5.1 小学教师:重建关怀者身份第63-66页
        5.1.1 树立关怀教育观第63-64页
        5.1.2 增进情感关怀第64-65页
        5.1.3 把握关怀艺术第65-66页
    5.2 小学生:提升被关怀能力第66-68页
        5.2.1 提升感知关怀能力第66-68页
        5.2.2 提升回应关怀能力第68页
    5.3 外部环境:构建关怀的支持体系第68-71页
        5.3.1 关怀型家庭第68-69页
        5.3.2 关怀型学校第69-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录第76-82页
致谢第82-83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薄壁管堆积轻质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镶嵌多个部件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