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美国:宪法规制下的搜查制度 | 第10-13页 |
一、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 | 第10-11页 |
二、美国宪法与令状原则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附带搜查的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附带搜查的前提条件 | 第13-16页 |
一、以合法逮捕为前提 | 第13-14页 |
二、符合搜查的目的:有安全和取证的必要性 | 第14-16页 |
三、基于同一案件事实 | 第16页 |
第二节 附带搜查的时空范围 | 第16-20页 |
一、时间上的范围 | 第16-17页 |
二、空间上的范围 | 第17-20页 |
第三章 附带搜查的具体空间范围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对犯罪嫌疑人和在场第三人进行搜查的范围 | 第20-21页 |
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查的范围 | 第20页 |
二、对在场第三人进行搜查的范围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对住宅的搜查 | 第21-23页 |
一、住宅的范围 | 第21-22页 |
二、一个替代性选择--控制住宅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对汽车进行搜查 | 第23-26页 |
一、"整个汽车内部"(passenger compartment) | 第23页 |
二、所有容器 | 第23页 |
三、后备箱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我国附带搜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第26-35页 |
第一节 有关附带搜查的立法规定 | 第26-29页 |
一、我国附带搜查的立法规定 | 第26页 |
二、对相关立法规定的检讨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我国附带搜查制度的建构 | 第29-35页 |
一、附带搜查的主体和对象 | 第29页 |
二、附带搜查的条件和范围 | 第29-30页 |
三、附带搜查的两个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四、非法进行附带搜查的救济 | 第31-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一、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1条的规定进行修正的建议 | 第35页 |
二、写在后面的话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