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9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37页 |
| ·森林生态水文学发展简史 | 第17-18页 |
|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森林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第22-33页 |
| ·森林生态水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及展望 | 第33-34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7页 |
| ·研究目标 | 第37页 |
| ·主要内容 | 第37页 |
| ·技术路线 | 第37页 |
| ·研究特点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9-4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9-42页 |
| ·地理位置 | 第39页 |
| ·地质地貌 | 第39-40页 |
| ·气候 | 第40页 |
| ·植被 | 第40-41页 |
| ·土壤 | 第41-4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48页 |
| ·数据观测及收集 | 第42-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 ·模型模拟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小流域植被的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65页 |
| ·数据来源 | 第49页 |
|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 ·树高级与径级的划分及株数统计 | 第49页 |
| ·LAI的计算 | 第49-50页 |
|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 ·小流域植被类型、组成和基本特征 | 第50-52页 |
| ·小流域植被的结构特征 | 第52-59页 |
| ·小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4页 |
| ·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组成、树高及胸径的株数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 ·亚高山暗针叶林LAI的特征 | 第61-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小流域植被的降水截留特征 | 第65-77页 |
| ·数据来源 | 第65-66页 |
| ·数据处理 | 第66-68页 |
| ·冠层截留量(系数)的计算 | 第66页 |
| ·冠层截留量的模拟 | 第66-68页 |
| ·结果分析 | 第68-73页 |
| ·林外降水特征 | 第68-69页 |
| ·箭竹-岷江冷杉林冠层截留特征 | 第69-70页 |
| ·小流域植被冠层截留特征 | 第70-72页 |
| ·小流域地被物层的持水能力 | 第72-73页 |
| ·讨论 | 第73-75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能力 | 第73-74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地被物层对降水的截留能力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特征 | 第77-96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物理特征 | 第77-80页 |
| ·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物理特征 | 第77-78页 |
| ·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持水量 | 第78-80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80-83页 |
| ·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80-81页 |
|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81-82页 |
| ·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比较 | 第82-83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及变异性 | 第83-86页 |
| ·土壤平均含水量的时间动态及变异性 | 第83-85页 |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动态 | 第85-86页 |
|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动态 | 第86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及异质性 | 第86-91页 |
| ·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的时间动态及变异性 | 第86-87页 |
| ·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剖面含水量的时间动态 | 第87-88页 |
| ·土壤含水量随海拔的变化 | 第88-89页 |
| ·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变化 | 第89-90页 |
| ·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变化 | 第90-91页 |
| ·讨论 | 第91-94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的蓄水能力 | 第91-93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 | 第93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变异性 | 第93-94页 |
| ·小结 | 第94-96页 |
| 第六章 小流域植被蒸发散的时空变化 | 第96-1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97-101页 |
| ·数据来源 | 第97页 |
| ·模型介绍 | 第97-98页 |
| ·模型参数化 | 第98-100页 |
| ·PET与AET的转换方法 | 第100-101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1-110页 |
| ·研究区PET的季节变化 | 第101-103页 |
| ·小流域PET的时空变化 | 第103-110页 |
| ·讨论 | 第110-113页 |
| ·不同蒸发散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110页 |
| ·Priestley-Taylor模型中Φ值的修订 | 第110-111页 |
| ·PET与AET的转换 | 第111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的蒸发散 | 第111-113页 |
| ·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七章 小流域水文过程的静态模拟——湿润指数 | 第114-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4-115页 |
| ·模型简介 | 第114页 |
| ·地形分析 | 第114页 |
| ·湿润指数模拟 | 第114-115页 |
|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15页 |
| ·结果分析 | 第115-120页 |
| ·小流域的地形特征 | 第115-117页 |
| ·小流域的湿润指数 | 第117-119页 |
|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 ·讨论 | 第120-121页 |
| ·地形与湿润指数 | 第120页 |
| ·土壤与湿润指数 | 第120页 |
| ·气候与湿润指数 | 第120页 |
| ·植被与湿润指数 | 第120-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2页 |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22-129页 |
| ·讨论 | 第122-125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态水文功能 | 第122-124页 |
|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植被变化对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 ·问题与建议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6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