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燃机然气增压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涡旋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涡旋压缩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课题的目的 | 第13-14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14页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涡旋压缩机的模型 | 第15-25页 |
·概述 | 第15-16页 |
·涡旋压缩机引言 | 第15页 |
·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16页 |
·涡旋压缩机部件仿真动态数学模型 | 第16-23页 |
·各个环节的能量方程 | 第16-18页 |
·质流率的确定 | 第18页 |
·容积变化率的确定 | 第18页 |
·泄漏线长度模型 | 第18-19页 |
·泄漏模型 | 第19-20页 |
·各热流率的确定 | 第20-23页 |
·计算方法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换热器模型 | 第25-39页 |
·风冷翅片管换热器的模型 | 第25-33页 |
·风冷翅片管换热器 | 第25-26页 |
·控制体的选取 | 第26-27页 |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27-28页 |
·有关参数的计算 | 第28-29页 |
·压降的计算 | 第29-30页 |
·空气侧的换热系数、压力降及翅片效率计算 | 第30-31页 |
·电机功率计算 | 第31-33页 |
·换热器的优化方法 | 第33-39页 |
·优化目标、优化变量、约束条件的选取 | 第33-34页 |
·复合形法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 第34-36页 |
·初始复合形的构成 | 第36-37页 |
·复合形法的计算流程 | 第37页 |
·优化结果 | 第37-39页 |
第4章 管道、油气分离器模型 | 第39-45页 |
·管道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热平衡方程 | 第39-40页 |
·压力平衡方程 | 第40页 |
·参数计算 | 第40-42页 |
·管道计算程序流程 | 第42-43页 |
·油气分离器模型 | 第43-45页 |
第5章 气体物性模型 | 第45-51页 |
·天然气物性计算 | 第45-48页 |
·气体分子量、标准密度及临界参数计算 | 第45页 |
·气体相对密度计算 | 第45页 |
·气体压缩因子的计算 | 第45页 |
·天然气密度计算 | 第45-46页 |
·气体焓计算 | 第46页 |
·气体熵计算 | 第46页 |
·气体定容比热计算 | 第46-47页 |
·气体定压比热计算 | 第47页 |
·气体比热比 | 第47-48页 |
·气体运动黏度计算 | 第48页 |
·油气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 第48页 |
·空气物性计算 | 第48-51页 |
第6章 系统仿真 | 第51-60页 |
·引言 | 第51-53页 |
·系统仿真过程概述 | 第51-52页 |
·增压系统仿真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系统仿真的意义 | 第53页 |
·增压系统分析 | 第53-54页 |
·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系统参数耦合性分析 | 第54页 |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4-58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模型仿真计算过程分析 | 第55页 |
·压缩机模型建立和计算 | 第55-57页 |
·换热器模型及计算 | 第57-58页 |
·管道系统仿真模型及计算 | 第58页 |
·系统仿真计算流程图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7章 模型求解 | 第60-64页 |
·模拟计算结果 | 第60-61页 |
·换热器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