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27页 |
第一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因病理基础 | 第17-18页 |
二、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8-19页 |
三、雌激素水平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首要因素 | 第19页 |
第二节 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类 | 第20页 |
二、神经营养因子的两类受体:Trks及p75 | 第20-21页 |
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一、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二、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39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27-29页 |
(一) 一般资料及分组 | 第27页 |
(二)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三) 临床表现 | 第28-29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29-30页 |
(一) A组疗法 | 第29-30页 |
(二) B组疗法 | 第30页 |
(三) 两组共同疗法 | 第30页 |
(四) 治疗期间不使用以下药物 | 第30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30页 |
(一) 患者自我疼痛评价 | 第30页 |
(二) 医生体检的疼痛评价 | 第30页 |
(三) 实验室检查 | 第30页 |
四、疗效判断标准 | 第30-31页 |
(一) 患者自我评价 | 第30-31页 |
(二) 医师评价 | 第31页 |
五、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六、结果 | 第31-32页 |
七、不良反应 | 第32页 |
八、讨论 | 第32-38页 |
(一) 对骨质疏松疼痛的认识 | 第32-33页 |
(二)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早期止痛的意义 | 第33页 |
(三)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 | 第33页 |
(四) 损骨必伤筋 | 第33-34页 |
(五) 治筋能束骨 | 第34页 |
(六) 练功问题 | 第34页 |
(七) 椎体压缩程度与腰背痛程度关系 | 第34-35页 |
(八) 针刺疗法的止痛机理 | 第35页 |
(九) 降钙素疗法的止痛机理 | 第35-36页 |
(十) 穴位的选择 | 第36-38页 |
九、结论 | 第38页 |
十、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9-6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9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一) 实验对象 | 第39页 |
(二) 饲养环境 | 第39页 |
(三) 动物分组 | 第39页 |
(四) 建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 第39页 |
(五) 大鼠血清学检查(E2) | 第39-40页 |
(六) 闭合骨折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七) 体重的变化 | 第40页 |
(八) 治疗方法 | 第40-41页 |
(九) 取材方法 | 第41页 |
(十) 检测项目 | 第41-42页 |
(十一) 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一) 体重的变化 | 第42-43页 |
(二) 血清学检测结果 | 第43页 |
(三) 大鼠离体右股骨骨密度检测结果 | 第43页 |
(四) 组织学观察结果 | 第43-44页 |
(五)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4-47页 |
四、讨论 | 第47-58页 |
(一) 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与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 | 第47-49页 |
(二) 选择针刺穴位的分析 | 第49-51页 |
(三) 雌激素与BDNF的关系 | 第51-52页 |
(四) BDNF与局部疼痛的关系 | 第52-54页 |
(五) 新生骨痴中有NTFs表达 | 第54-55页 |
(六) 神经生长因子在骨再生中的作用 | 第55-58页 |
五、结论 | 第58页 |
六、存在问题 | 第58页 |
七、展望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