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自动解列低周减载装置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 ·我国失步解列装置研究的难点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3-16页 |
| ·双阻抗型失步判据 | 第13页 |
| ·视在阻抗角失步解列判据 | 第13-14页 |
| ·u cosφ失步解列判据 | 第14页 |
| ·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失步判据 | 第14页 |
| ·传统大型系统解列方案的选取 | 第14-15页 |
| ·电网振荡解列判据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电力系统失步过程分析 | 第18-26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电力系统失步原因分析 | 第18-21页 |
| ·电力系统失步的特点 | 第18-19页 |
| ·电力系统失步的原因 | 第19-21页 |
| ·异步运行状态的特性 | 第21-26页 |
| ·等值双机系统异步运行状态 | 第21-24页 |
| ·等值三机系统异步运行状态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电力系统失步解列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26-41页 |
| ·概述 | 第26页 |
| ·失步解列装置的分类 | 第26-34页 |
| ·间接反映功角的判据 | 第26-29页 |
| ·直接测量功角或转速的判据 | 第29-32页 |
| ·基于能量原理的判据 | 第32-34页 |
| ·本装置失步解列判据 | 第34-41页 |
| ·解列点的设置原则 | 第34-35页 |
| ·振荡中心的位置 | 第35-36页 |
| ·振荡解列判据 | 第36-39页 |
| ·自动解列低周减载的部分条件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电力参数的采集 | 第41-51页 |
| ·电压的采集 | 第41-47页 |
| ·电压转换电路 | 第41-44页 |
| ·电压采集的软件设计 | 第44-46页 |
| ·电压采集的滤波方法 | 第46-47页 |
| ·频率的采集 | 第47-48页 |
| ·频率采集的转换电路 | 第47-48页 |
| ·频率采集的软件设计 | 第48页 |
| ·频率采集的滤波方法 | 第48页 |
| ·相位角θ的检测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自动解列低周减载装置的设计 | 第51-68页 |
| ·装置的结构和主电路图 | 第51-60页 |
| ·系统硬件框图 | 第51页 |
| ·双 CPU电路系统 | 第51-54页 |
| ·闭锁、解列减载控制电路 | 第54-55页 |
| ·电力参数测量模块 | 第55-56页 |
| ·键盘组合模块 | 第56页 |
| ·通讯模块 | 第56-59页 |
| ·显示模块 | 第59-60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0-65页 |
| ·控制模块软件设计的要求 | 第60页 |
| ·系统软件流程图 | 第60-65页 |
| ·装置的抗干扰措施 | 第65-67页 |
|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65-66页 |
|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66-67页 |
| ·装置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