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5页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职务侵占罪构成要件概述 | 第7-15页 |
第一节 职务侵占罪的概念及其法益 | 第7-8页 |
一、职务侵占罪的概念 | 第7页 |
二、职务侵占罪保护的法益 | 第7-8页 |
第二节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 第8-15页 |
一、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 | 第8-12页 |
1. 本条中的“人员”是否要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 第9-10页 |
2. 法人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 | 第10-11页 |
3. 如何理解本条中“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范围? | 第11-12页 |
二、职务侵占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 第12-14页 |
1. 如何理解“行为人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 | 第12页 |
2. 司法实务中,如何认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 | 第12-13页 |
3. 成立本罪行为人是否需要主观上认识到“数额较大”? | 第13-14页 |
三、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要件争议问题 | 第15-27页 |
第一节 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便利”之含义 | 第15-19页 |
一、“职务上便利”是否包括“工作上的便利”、“劳务上的便利”? | 第15-17页 |
二、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存在区别? | 第17-18页 |
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要求职务应当具有稳定性?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职务侵占罪的手段“侵占”的含义 | 第19-22页 |
一、关于什么是非法占有 | 第19-20页 |
二、职务侵占罪中“侵占行为”的具体样态 | 第20-21页 |
三、对职务侵占罪罪状中“非法占为己有”的解释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辨析 | 第22-27页 |
一、不动产是否可以作为职务侵占罪的对象? | 第23-24页 |
二、无形财产是否可以作为职务侵占罪的对象? | 第24-25页 |
三、违禁品是否可以作为职务侵占罪的对象? | 第25页 |
四、非法财物是否可以作为职务侵占罪的对象?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职务侵占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 第27-33页 |
第一节 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 | 第27-28页 |
一、侵占犯罪的定型性 | 第27页 |
二、侵占罪和职务侵占罪的界限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职务侵占罪与诈骗罪 | 第30页 |
第四节 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 | 第30-33页 |
一、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的相同点 | 第30-31页 |
二、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 第31-33页 |
1. 两罪的主要区分标准是主体身份 | 第31页 |
2. 两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不同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职务侵占罪的形态问题 | 第33-41页 |
第一节 既遂、未遂形态问题 | 第33-37页 |
一、在财产犯罪中,衡量犯罪既遂或犯罪未遂的标准是什么? | 第33-34页 |
二、以危害结果作为构成要件的故意犯罪,是否能成立未遂犯? | 第34-36页 |
三、对于行为人非法侵占单位房屋等不动产,是否以产权登记为犯罪既遂?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共同犯罪形态问题 | 第37-41页 |
一、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 | 第37页 |
二、共同犯罪中无身份之人与有身份之人共同犯罪如何定性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