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边缘化的韵文--晚清民国散曲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20页 |
一、晚清民国散曲的特定历史地位 | 第11-15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8页 |
四、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上篇 以问题为中心 | 第20-79页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散曲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 第21-29页 |
一、“保存国粹”思潮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二、白话文运动加快了散曲经典化进程 | 第23-24页 |
三、学科分类的完成促进散曲文体的独立 | 第24-26页 |
四、新式传播媒介的助推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散曲作家的构成分析 | 第29-41页 |
一、身份与才艺构成 | 第29-34页 |
二、交游关系与地域构成 | 第34-37页 |
三、心态与人格构成 | 第37-41页 |
第三章 晚清民国散曲两种向度的分析 | 第41-48页 |
一、罄澄心:晚清民国的散曲创作状态 | 第41-43页 |
二、眇众虑:晚清民国散曲学的推进 | 第43-48页 |
第四章 晚清民国散曲主要类型的分析 | 第48-65页 |
一、社会时事散曲 | 第48-50页 |
二、写景纪游散曲 | 第50-52页 |
三、题辞类散曲 | 第52-59页 |
四、酬唱赠答散曲 | 第59-65页 |
第五章 晚清民国散曲语言的分析 | 第65-79页 |
一、清末民国散曲语言的两大特点 | 第66-69页 |
二、晚清民国散曲语言的新变 | 第69-71页 |
三、报章体对晚清民国散曲语言的渗透 | 第71-75页 |
四、散曲文体规范的进一步消解 | 第75-79页 |
下篇 以人物为中心 | 第79-128页 |
第六章 曲学家吴梅的散曲创作 | 第79-87页 |
一、吴梅的曲学 | 第79-81页 |
二、吴梅的散曲创作 | 第81-84页 |
三、吴梅的影响 | 第84-87页 |
第七章 吴门弟子的散曲事业 | 第87-102页 |
一、“曲中疆村”任讷 | 第87-90页 |
二、“江南才子”卢前 | 第90-98页 |
三、“巴山樵父”孙为霆 | 第98-102页 |
第八章 陈栩及其家人和弟子的散曲创作 | 第102-111页 |
一、陈栩的散曲创作 | 第102-106页 |
二、陈栩家人及弟子的散曲创作 | 第106-111页 |
第九章 政界名流的散曲创作 | 第111-118页 |
一、姚华的散曲 | 第111-116页 |
二、王季烈的散曲 | 第116-118页 |
第十章 社会团体成员的散曲创作 | 第118-123页 |
一、南社成员的散曲 | 第118-121页 |
二、同盟会会员的散曲 | 第121-123页 |
第十一章 报人主笔的散曲世界 | 第123-128页 |
一、报人主笔散曲的特色 | 第123-124页 |
二、于右任的散曲创作 | 第124-128页 |
结语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附录 | 第13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