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鹌鹑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日本鹌鹑艾美耳球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致谢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 引言第10页
 2 鹌鹑球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第10-14页
 3 生活史第14-16页
 4 流行病学第16-17页
 5 致病性及临床症状第17页
 6 病理变化第17页
 7 诊断第17-18页
 8 防治措施第18页
 9 结语与展望第18-21页
第一部分 河南省鹌鹑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第21-30页
 引言第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材料第21页
   ·方法第21-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鹌鹑养殖场总体感染球虫情况第22-23页
   ·不同地区鹌鹑球虫感染情况第23-24页
   ·各年龄段鹌鹑球虫感染情况第24页
   ·球虫种类鉴定结果第24-26页
   ·不同地区不同日龄鹌鹑球虫种类调查第26页
   ·不同日龄鹌鹑球虫感染强度第26-2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27-30页
   ·鹌鹑球虫病在河南省普遍存在,不同地区球虫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且感染率均较高第27-28页
   ·鹌鹑球虫感染率与年龄密切相关第28页
   ·调查鉴定出鹌鹑的3种艾美耳属球虫,分别是E.bateri、E.tsunodai和E.uzura,其中E.bateri为优势虫种第28页
   ·不同日龄、不同养殖场鹌鹑球虫感染强度存在差异;整体感染强度不高第28-30页
第二部分 日本鹌鹑艾美耳球虫纯种卵囊扩增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0-37页
 引言第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材料第30-31页
   ·方法第31-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单卵囊感染结果第33页
   ·单卵囊后代扩增卵囊的形态结构特征第33页
   ·排卵囊规律第33-34页
   ·孢子化过程及时间第34页
   ·寄生部位第34页
   ·致病性第34-3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5-37页
   ·单卵囊后代扩增所获得的球虫卵囊,与亲本和文献报道的E.uzura的生物学特性相一致第35页
   ·25~26℃条件下,E.uzura卵囊最早孢子化时间为14h,孢子化16h后孢子化率达到80%以上第35页
   ·两次单卵囊后代扩增实验,排卵囊高峰期存在较大差异,而潜隐期和显露期基本一致第35-36页
   ·球虫感染后,鹌鹑死亡原因分析第36-37页
第三部分 日本鹌鹑艾美耳球虫内生发育研究第37-46页
 引言第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1页
   ·材料第37-38页
   ·方法第38-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观察第41页
   ·增重情况第41页
   ·排卵囊规律观察第41-42页
   ·内生发育与孢子化时间观察第42-43页
   ·组织病理学观察第4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3-46页
   ·E.uzura感染8日龄鹌鹑时的致病力分析第43-44页
   ·E.uzura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的绒毛上皮细胞,空肠前段亦有少量虫体寄生第44页
   ·实验观察到E.uzura有四代裂殖生殖;可能存在两种类型的裂殖体第44页
   ·鹌鹑感染E.uzura的内生发育过程中有世代混杂现象第44-45页
   ·E.uzura不同感染剂量组的潜隐期、显露期和排卵囊高峰出现及持续时间不尽一致第45页
   ·切片经H.E染色后,组织中出现较多黑色颗粒,可能是因福尔马林呈酸性所致第45-46页
第四部分 日本鹌鹑艾美耳球虫分子种系发育关系研究第46-55页
 引言第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50页
   ·材料第46-47页
   ·方法第47-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3页
   ·扩增结果第50页
   ·测序结果第50-51页
   ·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第51-5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3-55页
   ·本实验建立了扩增E.uzura 18SrDNA特定基因片段的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第53页
   ·测出了河南省E.uzura 18SrDNA特定基因片段序列第53-54页
   ·所构建的简约树和邻接树拓扑结构仅有微小差别,两种方法绘制的系统进化树均反映出E.uzura为一独立种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英文摘要第59-61页
附图(FIGURE)第61-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管理文明取向
下一篇:机群系统并行程序调试器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