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捷联惯导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 第11-13页 |
| ·捷联惯导系统的优点 | 第13-14页 |
| ·DSP芯片的发展及其应用 | 第14-16页 |
| ·DSP芯片的发展 | 第14-15页 |
| ·DSP芯片的应用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 第2章 系统的整体结构及设计思想 | 第19-38页 |
| ·基于DSP的导航计算机的优越性 | 第19-23页 |
| ·捷联导航系统需求分析 | 第23-25页 |
| ·功能需求 | 第23-24页 |
| ·性能需求 | 第24-25页 |
| ·系统的DSP选型 | 第25-30页 |
| ·DSP芯片选型的依据 | 第25-26页 |
| ·TMS320C6713的硬件资源 | 第26-30页 |
| ·系统方案及主要设计思想 | 第30-37页 |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30-32页 |
| ·双CPU结构设计思想 | 第32-34页 |
| ·双CPU通讯设计思想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实现 | 第38-77页 |
| ·DSP模块设计 | 第38-53页 |
| ·DSP模块功能结构 | 第38页 |
| ·存储器设计 | 第38-46页 |
| ·BOOTLOADER设计 | 第46-49页 |
| ·电源设计 | 第49-50页 |
| ·时钟设计 | 第50页 |
| ·JTAG仿真口设计 | 第50-51页 |
| ·McBSP接口设计 | 第51-53页 |
| ·单片机模块设计 | 第53-69页 |
| ·信号的前置处理 | 第53-56页 |
| ·A/D转换电路设计 | 第56-58页 |
| ·单片机模块设计 | 第58-69页 |
| ·单片机和DSP双机通讯硬件设计 | 第69-76页 |
| ·HPI接口概述 | 第69页 |
| ·HPI的接口信号 | 第69-72页 |
| ·HPI的控制寄存器 | 第72-73页 |
| ·HPI的存取操作 | 第73-75页 |
| ·单片机和DSP的HPI接口电路图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4章 数据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7-85页 |
|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第77-78页 |
| ·单片机主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8-84页 |
| ·A/D接口编程 | 第78-82页 |
| ·HPI接口的编程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5章 数据处理系统的软件调试 | 第85-96页 |
| ·DSP系统软件的开发调试 | 第85-90页 |
| ·TMS320C6713的软件开发调试概述 | 第85页 |
| ·TMS320C6713 DSP的软件开发调试流程 | 第85-87页 |
| ·TMS320C6713的混合编程技术 | 第87-88页 |
| ·串行通讯程序调试 | 第88-90页 |
| ·Boot Loader软件调试 | 第90-95页 |
| ·DSP自举引导方法概述 | 第90-91页 |
| ·TMS320C6713B DSP芯片Bootloader的功能 | 第91-92页 |
| ·对FLASH的编程实现 | 第92页 |
| ·利用仿真器实现ROM引导的流程 | 第92-93页 |
| ·C6713 bootloader的代码实现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结论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附录A BootLoad代码 | 第101-106页 |
| 附录B 中断向量表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