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23页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理论上具有学科前沿性 | 第14-15页 |
·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区的选择有特殊意义 | 第15-16页 |
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4 支撑项目和实际工作 | 第19-20页 |
5 主要结论和成果 | 第20-23页 |
·主要结论 | 第20-21页 |
·主要成果 | 第21-22页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第23-47页 |
·滨海湿地研究 | 第23-30页 |
·国内外湿地研究热点 | 第23-25页 |
·国内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研究展望 | 第25-30页 |
·生态安全研究 | 第30-47页 |
·生态安全的定义、内涵和研究尺度 | 第30-35页 |
·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发展概况 | 第38-40页 |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第40-4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生态系统基本状况及其演变特征 | 第47-9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7-58页 |
·地理位置 | 第47-48页 |
·保护区历史沿革 | 第48页 |
·保护区范围调整和新功能区划 | 第48-54页 |
·盐城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 | 第54-56页 |
·盐城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56-58页 |
·研究区滩涂的形成及演变 | 第58-71页 |
·滩涂类型及其分布 | 第58-61页 |
·滩涂的侵蚀和淤积变化 | 第61-71页 |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其演变分析 | 第71-91页 |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 | 第71-81页 |
·丹顶鹤数量与分布 | 第81-86页 |
·景观格局分析 | 第86-91页 |
第三章 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 第91-114页 |
·研究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1-95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91-92页 |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4页 |
·评价指标说明和计算 | 第94-95页 |
·研究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95-97页 |
·一般原则和方法 | 第95-96页 |
·本文采用的评价单元 | 第96-97页 |
·研究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和等级 | 第97-100页 |
·确定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 第97-98页 |
·评价标准 | 第98-99页 |
·生态安全评价等级 | 第99-100页 |
·数据处理 | 第100-104页 |
·定性指标定量化 | 第100-101页 |
·评价矩阵规范化 | 第101-104页 |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104-109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04-108页 |
·权重计算结果 | 第108-109页 |
·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4页 |
·总体生态安全度和安全等级 | 第112页 |
·子系统层面的生态安全 | 第112-113页 |
·要素层面的生态安全 | 第113页 |
·指标层面的生态安全 | 第113-114页 |
第四章 丹顶鹤生态安全研究 | 第114-129页 |
·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分析 | 第114-119页 |
·研究区主要生境 | 第114-116页 |
·丹顶鹤对生境的选择 | 第116-117页 |
·研究区不同生境的适宜性分析 | 第117-119页 |
·丹顶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 第119-121页 |
·丹顶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 第119页 |
·丹顶鹤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和生态安全度划分 | 第119-120页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120页 |
·遥感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第120-121页 |
·丹顶鹤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9页 |
·2005年丹顶鹤生态安全总体状况 | 第121-123页 |
·2005年各县市丹顶鹤生态安全状况 | 第123页 |
·1992-2005年典型区域丹顶鹤生态安全变化态势 | 第123-129页 |
第五章 生态安全对策研究 | 第129-147页 |
·盐城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9-132页 |
·管理现状 | 第129-131页 |
·管理存在问题 | 第131-132页 |
·盐城保护区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 第132-137页 |
·湿地资源过度开发 | 第132页 |
·水环境趋于恶化 | 第132-134页 |
·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 第134页 |
·周边工程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 第134页 |
·区内偷猎屡禁不止 | 第134页 |
·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办法的强大支持 | 第134页 |
·缓冲区和实验区土地权属不清 | 第134-136页 |
·保护区经费投入不足 | 第136-137页 |
·盐城保护区生态安全对策措施 | 第137-142页 |
·逐步获得土地所有权 | 第137页 |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江苏盐城沿海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依法管理 | 第137-138页 |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 第138页 |
·进行盐城沿海区域的总体规划和污染整治 | 第138页 |
·实施动态保护,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网络监测体系 | 第138-139页 |
·积极开展保护区的资源调查 | 第139页 |
·积极开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制定生态旅游规划 | 第139页 |
·积极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国内外的合作交流活动 | 第139-140页 |
·实施生态修复措施 | 第140页 |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 第140-142页 |
·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 第142-147页 |
·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 | 第142-143页 |
·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143-144页 |
·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47-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147-151页 |
·关于滨海湿地和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47页 |
·关于研究区生态系统状况及其演变特征 | 第147-148页 |
·关于研究区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 第148-149页 |
·关于研究区丹顶鹤生态安全研究 | 第149-150页 |
·关于研究区生态安全对策措施 | 第150-151页 |
·主要成果与创新 | 第151-152页 |
·讨论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