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固定氨氧化菌短程脱氮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氨氮废水的危害性 | 第8页 |
| ·氨氮废水处理现状 | 第8-9页 |
| ·吹脱法 | 第8页 |
| ·折点加氯法 | 第8页 |
| ·选择离子交换法 | 第8-9页 |
| ·生物脱氮方法 | 第9页 |
| ·其它脱氮方法 | 第9页 |
| ·生物脱氮新技术 | 第9-11页 |
| ·新技术介绍 | 第9-11页 |
| ·典型工艺介绍 | 第11页 |
|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第11-14页 |
| ·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 第12页 |
|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的发展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13-14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 2 基本原理 | 第16-21页 |
| ·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形态 | 第16页 |
| ·生物脱氮过程和原理 | 第16-18页 |
| ·硝化作用 | 第16-17页 |
| ·反硝化作用 | 第17页 |
| ·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 | 第17-18页 |
|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18-21页 |
|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分类 | 第18页 |
| ·微生物固定化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常用的固定化微生物载体 | 第19-20页 |
| ·吸附固定法的优点 | 第20-21页 |
| 3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 ·目标检测物 | 第22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 ·氨氮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 ·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 ·总氮的测定 | 第23页 |
| ·活性污泥各项性能指标测定 | 第23-24页 |
| ·硝化速率和脱氮速率的测定 | 第24-25页 |
| 4 微生物的培养和固定 | 第25-37页 |
| ·微生物培养 | 第25-29页 |
| ·硝化细菌 | 第25-27页 |
| ·反硝化细菌 | 第27-29页 |
| ·吸附载体的选择 | 第29-37页 |
| ·三种可选无机载体 | 第29-30页 |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0页 |
| ·无机材料的预处理 | 第30-31页 |
| ·氨氧化细菌的固定方法 | 第31页 |
| ·三种载体性能比较 | 第31-32页 |
| ·生物沸石研究 | 第32-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5 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37-52页 |
| ·吸附固定短程硝化反应的条件 | 第37-45页 |
| ·温度(T)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37-39页 |
| ·pH值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溶解氧(DO)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沸石用量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42-45页 |
| ·小结 | 第45页 |
| ·短程反硝化的条件 | 第45-52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 ·不同的NO_2~--N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 ·不同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C/N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短程反硝化处理效果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6 短程硝化-反硝化联合作用 | 第52-59页 |
| ·研究现状 | 第52-53页 |
| ·实验研究 | 第53-59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 ·过度曝气影响 | 第53-56页 |
| ·应用实时控制和条件稳定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56-59页 |
| 7 结论 | 第59-62页 |
| ·实验结论 | 第59-6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