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绿色壁垒的基本理论 | 第12-21页 |
·绿色壁垒的内涵 | 第12页 |
·绿色壁垒的性质 | 第12-19页 |
·从国际条约看绿色壁垒的合法性 | 第13-14页 |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绿色壁垒的合理性 | 第14-16页 |
·绿色壁垒成因的正当性 | 第16-17页 |
·联系我国实践看绿色壁垒的公平性 | 第17-18页 |
·从生态伦理学看绿色壁垒的进步性 | 第18-19页 |
·绿色壁垒的体现形式 | 第19-21页 |
·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 第19页 |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 第19页 |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 第19-20页 |
·绿色包装制度 | 第20页 |
·绿色补贴 | 第20页 |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 第20-21页 |
第2章 绿色壁垒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21-27页 |
·绿色壁垒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 | 第21-23页 |
·绿色壁垒产生的思想根源 | 第21页 |
·绿色壁垒产生的内在动力 | 第21-22页 |
·绿色壁垒产生的客观因素 | 第22页 |
·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22-23页 |
·绿色壁垒的发展现状 | 第23页 |
·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第23-27页 |
·一些自愿性措施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 | 第23页 |
·产品质量检查不断升级,安全卫生控制指标日趋严格 | 第23-24页 |
·推行国内标准成为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工具 | 第24页 |
·绿色贸易壁垒与专利壁垒相结合的复合型绿色贸易壁垒开始显现 | 第24-25页 |
·以有机食品认证方式构筑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 | 第25页 |
·加强从国家层次上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力度 | 第25-26页 |
·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构筑标准壁垒进行全方位设限趋势 | 第26-27页 |
第3章 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 | 第27-31页 |
·国际环保规则 | 第27-30页 |
·《建立WTO协定》 | 第27页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第27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 | 第27-28页 |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 第28页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第28-29页 |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 | 第29页 |
·《服务贸易总协定》 | 第29页 |
·《农产品协议》 | 第29-30页 |
·各国国内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 | 第30页 |
·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 | 第30-31页 |
第4章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影响 | 第31-34页 |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 第31-33页 |
·农副产品出口受阻 | 第31-32页 |
·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困难 | 第32页 |
·包装材料、包装技术难以适应 | 第32页 |
·出口产品竞争力削弱 | 第32页 |
·进口产品影响我国生态环境 | 第32-33页 |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 第33-34页 |
·带动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 第33页 |
·提供丰富的国际绿色资源 | 第33-34页 |
第5章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 第34-50页 |
·研究绿色壁垒应对策略的意义 | 第34-37页 |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34页 |
·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 第34-35页 |
·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35-36页 |
·有利于调节进出口贸易,维护国家基本安全 | 第36页 |
·有利于更大范围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缓解贸易摩擦 | 第36-37页 |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在签署国际环保公约方面 | 第37页 |
·在国内环境立法方面 | 第37-38页 |
·在环境标准体系方面 | 第38页 |
·在环境标志制度方面 | 第38-39页 |
·构筑我国绿色壁垒的指导原则 | 第39-45页 |
·优先保障国民及动植物生命健康原则 | 第39-40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0-41页 |
·环境成本内在化原则 | 第41-42页 |
·适度原则 | 第42-43页 |
·透明度原则 | 第43-45页 |
·我国应对外国绿色壁垒的主要对策 | 第45-50页 |
·国际层面 | 第45-46页 |
·国内层面 | 第46-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