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1 赤潮 | 第12-18页 |
| ·赤潮及危害 | 第12-13页 |
| ·赤潮与甲藻 | 第13-15页 |
| ·赤潮爆发及衰亡的研究 | 第15-18页 |
| 2 赤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20页 |
| ·赤潮生物过程调控基因的分离与分析 | 第18-19页 |
| ·赤潮的核酸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 3 差异基因的筛选方法 | 第20-26页 |
| ·消减杂交法 | 第20页 |
| ·mRNA 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 | 第20-21页 |
| ·代表性序列差异分析 | 第21-22页 |
| ·cDNA‐AFLP 技术 | 第22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2-23页 |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 第23-26页 |
| 4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衰亡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第28-61页 |
| 1 前言 | 第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50页 |
| ·藻种与菌种 | 第28页 |
| ·培养基 | 第28-29页 |
| ·其他试剂 | 第29-30页 |
| ·常用耗材与仪器 | 第30-31页 |
| ·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培养及收集 | 第31页 |
| ·链状亚历山大藻总 RNA 的制备 | 第31-32页 |
| ·链状亚历山大藻 cDNA 的制备及抑制性消减杂交 | 第32-41页 |
| ·杂交文库的构建 | 第41-42页 |
| ·斑点杂交筛选差异克隆 | 第42-45页 |
| ·差异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 第45-46页 |
| ·荧光定量验证 | 第46-5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0-59页 |
| ·Alexandriumcatenella 生长曲线 | 第50页 |
| ·总 RNA 质量检测 | 第50-51页 |
|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51页 |
| ·消减产物的巢式 PCR 分析 | 第51-52页 |
| ·菌落 PCR 检测 | 第52-53页 |
| ·斑点杂交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 ·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 4 讨论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中 actin 和 cob 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 第61-74页 |
| 1 前言 | 第61-6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 ·藻的培养 | 第62页 |
| ·总 RNA 的提取 | 第62页 |
| ·cDNA 的合成 | 第62页 |
| ·引物设计及 PCR 扩增 | 第62页 |
| ·凝胶回收 actin 基因片段 | 第62-63页 |
| ·actin 基因克隆的制备 | 第63-64页 |
|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64-6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65-72页 |
| ·PCR 扩增结果 | 第65-66页 |
| ·测序结果、遗传距离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66-72页 |
| 4 讨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