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以“新宋学”之建构为线索的探论

论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引论 从“新宋学”看余英时学术的典范意义第10-32页
 一、余英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第12-19页
 二、从陈寅格、钱穆到余英时:学术因缘与薪火相传第19-26页
 三、“新宋学”:余英时学术的重要观测点第26-32页
上篇 陈寅恪、钱穆对“宋学”的现代诠释——余英时“新宋学”建构之基础第32-118页
 一、陈寅恪对“宋学”的现代诠释第32-68页
  (一) 民族本位的文化理念第34-40页
  (二) 独立自由的思想精神第40-47页
  (三) 尊德崇节的人文理想第47-52页
  (四) 续命河汾的学术使命第52-57页
  (五) 通古鉴今的史学方法第57-68页
 二、钱穆对“宋学”的现代诠释第68-118页
  (一) 融释归儒的宋学血脉第69-83页
  (二) 开启近代的宋学地位第83-93页
  (三) 明体达用的宋学精神第93-102页
  (四) 综汇贯通的宋学气象第102-111页
  (五) 天人合一的宋学境界第111-118页
下篇 从“宋学”诠释到“新宋学”建构——余英时“新宋学”之渊源与理念第118-240页
 一、从援释入儒到中西会通第119-135页
  (一) 援释入儒第119-125页
  (二) 中西会通第125-135页
 二、从内外连续到文化重建第135-175页
  (一) 内外连续第135-152页
  (二) 文化重建第152-175页
 三、从天下己任到社会承当第175-197页
  (一) 天下己任第175-183页
  (二) 社会承当第183-197页
 四、从经典诠释到释证结合第197-218页
  (一) 经典诠释第197-204页
  (二) 释证结合第204-218页
 五、从朱陆之争到内在理路第218-240页
  (一) 朱陆之争第218-226页
  (二) 内在理路第226-240页
结语第240-24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41-261页
后记第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技术及其在矿山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苦皮藤素V受体的免疫定位及东方粘虫中肠cDNA文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