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页 |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科技创新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基础 | 第12-21页 |
| ·科技创新的内涵 | 第12-13页 |
| ·科技创新的概念 | 第13-14页 |
| ·科技创新的特征 | 第14-17页 |
| ·科技创新螺旋式的发展 | 第14-15页 |
| ·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 | 第15页 |
| ·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 第15页 |
| ·技术的社会选择性 | 第15-16页 |
| ·技术创新过程参与角色多 | 第16-17页 |
| ·技术创新过程复杂 | 第17页 |
| ·技术创新时滞长 | 第17页 |
| ·科技创新能力 | 第17-21页 |
| ·科技潜在能力 | 第18页 |
| ·科技发展能力 | 第18-19页 |
| ·科技产出能力 | 第19页 |
| ·科技贡献能力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科技创新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5页 |
| ·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2页 |
| ·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 第21页 |
| ·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第21-22页 |
| ·农业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5页 |
| ·反映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指标 | 第22页 |
| ·反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程度提高的指标 | 第22-25页 |
| 第四章 科技创新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 | 第25-35页 |
|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原则 | 第25-26页 |
|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 | 第25页 |
| ·局部经济效果与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 | 第25页 |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统一 | 第25页 |
| ·“科学、简明、适用”的原则 | 第25页 |
| ·经济效果最优原则 | 第25-26页 |
| ·整体效果最佳原则 | 第26页 |
| ·可比性原则 | 第26页 |
| ·农业技术评价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26-27页 |
| ·农业技术资料收集的要求 | 第26页 |
| ·农业技术资料收集范围 | 第26-27页 |
| ·农业技术资料的整理 | 第27页 |
| ·原始资料的审核 | 第27页 |
| ·原始资料分类 | 第27页 |
| ·原始资料分组 | 第27页 |
| ·数据的初步计算与汇总 | 第27页 |
| ·主要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27-35页 |
| ·生产函数法 | 第27-28页 |
| ·评分综合指数法 | 第28-29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9-31页 |
| ·费用效益法 | 第31-32页 |
| ·比较法 | 第32页 |
| ·边际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 第五章 科技创新对促进陕西农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35-50页 |
|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 ·科技创新对陕西种植业推动作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38-42页 |
| ·科技进步对陕西种植业发展的贡献测定 | 第39-41页 |
|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41-42页 |
| ·科技创新对陕西畜牧业推动作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42-45页 |
| ·技术进步对陕西畜牧业发展贡献的测定 | 第43-44页 |
| ·分析及结论 | 第44-45页 |
| ·科技创新对陕西果业推动作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45-50页 |
| ·科技进步对陕西果业发展的贡献测定 | 第47-48页 |
|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加快陕西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50-57页 |
|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56,57] | 第50-51页 |
| ·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 | 第50页 |
| ·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 | 第50页 |
| ·坚持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的原则 | 第50页 |
| ·高度重视中试基地建设 | 第50-51页 |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 第51-52页 |
| ·转变观念 | 第51页 |
| ·建设有一支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人员队伍 | 第51页 |
| ·加强农业生产一线科技力量 | 第51页 |
| ·发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开发体系[58,59] | 第51-52页 |
|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有序、高效的农业科技工作运行机制 | 第52页 |
| ·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 第52-53页 |
| ·开展多层次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 第52页 |
| ·贴近农民实际,改进培训方式 | 第52页 |
| ·树立“实用、有效”的推广观念 | 第52-53页 |
|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 | 第53页 |
| ·实施人才战略,抢占高新科技研发阵地 | 第53-55页 |
| ·制定政策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 第53页 |
| ·加强培育不断扩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 第53-54页 |
| ·营造机制让农业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第54页 |
| ·要高度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和选拔带头人 | 第54页 |
| ·改革农业科技奖励及分配制度 | 第54-55页 |
| ·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示范辐射作用[62] | 第55-57页 |
| ·培育成果转化的市场主体 | 第55页 |
| ·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63] | 第55页 |
| ·重点发展壮大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