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 第一部分 杜仲叶研究概述 | 第12-33页 |
| 一、前言 | 第12页 |
| 二、研究概述 | 第12-33页 |
| 1.杜仲叶概述 | 第12-16页 |
| ·植物形态及性状 | 第13-14页 |
| ·杜仲叶的鉴别 | 第14页 |
| ·杜仲叶的采收 | 第14-15页 |
| ·杜仲叶发展前景 | 第15-16页 |
| 2.杜仲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6-21页 |
| ·木脂素类 | 第16页 |
| ·环烯醚萜类 | 第16页 |
| ·苯丙素类 | 第16-19页 |
| ·其他类成分 | 第19-21页 |
| 3.杜仲叶的药理作用 | 第21-26页 |
|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21页 |
| ·对心血管的作用 | 第21-22页 |
| ·对糖代谢的影响 | 第22-23页 |
| ·对抗垂体后叶所致的子宫收缩作用 | 第23页 |
| ·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强筋健骨) | 第23页 |
| ·抗癌防癌 | 第23页 |
| ·抗菌抗病毒 | 第23-24页 |
| ·抗氧化(抗衰老) | 第24页 |
| ·对a-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24页 |
| ·急、毒性试验研究 | 第24-25页 |
| ·抗疲劳和愈伤作用 | 第25页 |
| ·抗应激与镇静、镇痛作用 | 第25页 |
| ·利尿 | 第25页 |
| ·清除体内垃圾 | 第25页 |
| ·叶片毒素 | 第25-26页 |
| ·其它功效 | 第26页 |
| 4.杜仲叶的临床应用 | 第26-27页 |
|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 第26页 |
| ·治疗高血压病 | 第26页 |
| ·缓解紧张 | 第26-27页 |
| 5.杜仲叶的经济价值 | 第27-31页 |
| ·杜仲叶可用作饲料添加剂 | 第27-28页 |
| ·杜仲叶中氨基酸的含量 | 第28-29页 |
| ·杜仲饮料 | 第29页 |
| ·杜仲茶 | 第29页 |
| ·杜仲胶 | 第29-30页 |
| ·改善肉质作用 | 第30页 |
| ·杜仲叶提取物的减肥作用 | 第30页 |
| ·杜仲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 6.不同地理种源杜仲叶药用成分的研究 | 第31-33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33-52页 |
| 一、杜仲叶中环烯醚萜苷成分的提取及分离研究 | 第33-42页 |
| 1.实验药材 | 第33页 |
| 2.主要试剂 | 第33页 |
| 3.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 4.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 ·杜仲叶的预处理 | 第34页 |
| ·环烯醚萜苷成分的提取 | 第34-35页 |
| ·薄层条件的确定 | 第35页 |
| ·柱层析分离实验 | 第35-36页 |
| ·D101大孔树脂分离实验 | 第36-37页 |
| 5.制备离心薄层色谱分离混合物A | 第37-3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页 |
| 6.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混合物A2 | 第39-41页 |
| ·色谱条件 | 第39页 |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9-40页 |
| ·制备色谱分离 | 第40-41页 |
| 7.A1、A2的纯度检测 | 第41页 |
| 8.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41-42页 |
| ·A1、A2的理化性质与部分光谱数据 | 第41页 |
| ·B的理化常数与光谱数据 | 第41-42页 |
| 二、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第42-44页 |
| 1.仪器和试药 | 第42页 |
| 2.方法与结果 | 第42-44页 |
|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43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3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43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43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43页 |
|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3页 |
| ·样品测定 | 第43-44页 |
| 三、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44-47页 |
| 1.文献报道的提取工艺 | 第44-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2.改进后的工艺 | 第46页 |
| 3.中间试验 | 第46-47页 |
| ·绿原酸的提取 | 第46-47页 |
| ·粗提物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第47页 |
| ·中间试验结果 | 第47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四、杜仲在受热干燥中桃叶珊瑚苷、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苷三种成分的含量变化的研究 | 第47-52页 |
| 1.仪器和试药 | 第48页 |
| ·仪器 | 第48页 |
| ·试剂 | 第48页 |
| ·对照品 | 第48页 |
| 2.色谱条件 | 第48页 |
| 3.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 4.方法与结果 | 第48-51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8-49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49页 |
| ·对照品稳定性实验 | 第49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49页 |
|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9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 ·杜仲叶和杜仲皮鲜品中含水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 5.小结 | 第51页 |
| 6.讨论 | 第51-52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 一、杜仲叶中绿原酸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 第52-56页 |
| 1.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 | 第52-54页 |
| ·常规提取方法 | 第52页 |
| ·超声波辅助提取 | 第52-53页 |
| ·微波辅助提取 | 第53页 |
| ·CO_2超临界萃取 | 第53-54页 |
| 2.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分离 | 第54-55页 |
| ·常规分离 | 第54页 |
| ·树脂分离 | 第54-55页 |
| ·膜法分离 | 第55页 |
| 3.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 二、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检测 | 第56-57页 |
| 1.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56页 |
| 2.毛细管电泳法 | 第56页 |
| 3.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56-57页 |
| 4.化学发光发 | 第57页 |
| 三、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第57-58页 |
| 四、杜仲叶中环烯醚萜苷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58-61页 |
| 1.提取方法 | 第58-59页 |
| 2.加热回流提取法与超声提取法的比较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图 | 第70-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