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与南沙参质量有关的文献整理 | 第10-15页 |
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0-11页 |
·多糖类成分 | 第10页 |
·萜类成分 | 第10页 |
·香豆素类成分 | 第10-11页 |
·糖苷类成分 | 第11页 |
·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其衍生物 | 第11页 |
·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 第11页 |
2 药理作用 | 第11-13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1-12页 |
·抗辐射作用 | 第12页 |
·抗衰老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 第1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2页 |
·镇咳祛痰作用 | 第12页 |
·改善学习记忆损害作用 | 第12-13页 |
·肝细胞保护作用 | 第13页 |
3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13-14页 |
·粗多糖含量测定 | 第13页 |
·β-谷甾醇的含量测定 | 第13页 |
·羽扇烯酮含量测定 | 第13-14页 |
·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14页 |
4 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南沙参药材的化学研究 | 第15-19页 |
1 总提取物的制备及化学部位的分离 | 第15-16页 |
·材料 | 第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5页 |
·实验结果 | 第15-16页 |
2 各化学部位的成分研究 | 第16-18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16页 |
·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第16-17页 |
·乙酸乙酯洗脱部分的成分研究 | 第17页 |
·乙醇洗脱部分的成分研究 | 第17-18页 |
3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部分 与南沙参药材质量有关的实验研究 | 第19-37页 |
1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 第19-20页 |
·以羽扇烯酮和β-谷甾醇为对照品的薄层色谱的建立 | 第19页 |
·薄层色谱条件考查 | 第19-20页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0页 |
·结果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页 |
2 蔗糖的含量测定 | 第20-23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线性范围 | 第21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1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1-22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2页 |
·加样回收试验 | 第22页 |
·六批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3 葡萄糖的含量测定 | 第23-27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3页 |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样品酸水解条件的优选 | 第23-25页 |
·线性范围 | 第2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5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5-26页 |
·加样回收试验 | 第26页 |
·六批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4 浸出物测定 | 第27-28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7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7-28页 |
5 水分测定 | 第28-29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8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8-29页 |
6 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 第29-30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9页 |
·总灰分的测定 | 第29页 |
·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 第29-30页 |
7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测定 | 第30-34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砷、镉、铅、铜的含量 | 第30-31页 |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汞的含量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8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34页 |
·色谱条件 | 第34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页 |
9 总结 | 第35-37页 |
第四部分 南沙参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第37-42页 |
1 南沙参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第37-39页 |
2 南沙参药材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第39-42页 |
第五部分 本研究创新点 | 第42-43页 |
第六部分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