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公共空间的认知和寻路实验研究--以上海市人民广场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地下公共空间的认知和寻路研究 | 第14-15页 |
·城市发展趋势 | 第15页 |
·地下空间特征 | 第15页 |
·地下心理感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程序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程序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20-22页 |
·从认知和寻路角度研究地下公共空间 | 第20页 |
·从行为出发研究地下公共空间的疏散 | 第20页 |
·以现场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空间认知与寻路 | 第22-40页 |
·空间认知 | 第22-30页 |
·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 第22-23页 |
·认知 | 第22-23页 |
·认知心理学 | 第23页 |
·空间认知的建构 | 第23-25页 |
·空间知识的获取 | 第23-24页 |
·空间认知的三层次 | 第24-25页 |
·认知地图 | 第25-28页 |
·认知地图的含义 | 第25页 |
·认知地图的形成 | 第25-26页 |
·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 | 第26-27页 |
·认知地图的研究局限 | 第27-28页 |
·空间认知的相关主题及其研究 | 第28-30页 |
·地标理论或锚固点理论 | 第28-29页 |
·路线分段假说 | 第29页 |
·中心点与空间错位 | 第29页 |
·认知距离问题 | 第29-30页 |
·寻路 | 第30-37页 |
·寻路研究的起源和演变 | 第30页 |
·寻路的定义 | 第30-32页 |
·寻路情况 | 第32-33页 |
·常态寻路情况 | 第32页 |
·非常态寻路情况 | 第32-33页 |
·影响寻路的因素 | 第33-37页 |
·外部要素 | 第33-36页 |
·内部要素 | 第36-37页 |
·空间认知和寻路的关系 | 第37-40页 |
·空间认知和寻路是相互关联的 | 第37页 |
·空间认知和寻路效率是不能对等的 | 第37-40页 |
第3章 地下公共空间与认知行为 | 第40-54页 |
·地下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发展 | 第40-44页 |
·概念 | 第40-41页 |
·发展及现状 | 第41-44页 |
·国外 | 第41-42页 |
·国内 | 第42-44页 |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类型 | 第44-48页 |
·平面形态类型 | 第44-47页 |
·点状 | 第44-45页 |
·线状 | 第45-46页 |
·网络状 | 第46-47页 |
·剖面形态类型 | 第47-48页 |
·地下空间的心理行为特征 | 第48-54页 |
·地下空间的空间特征 | 第48-49页 |
·封闭性 | 第48-49页 |
·没有外部形态 | 第49页 |
·缺少自然元素 | 第49页 |
·人在地下空间的心理行为 | 第49-51页 |
·生理因素 | 第49-50页 |
·心理因素 | 第50-51页 |
·地下公共空间认知和寻路研究的必要性 | 第51-54页 |
第4章 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寻路调研分析 | 第54-70页 |
·现场调研 | 第54-60页 |
·人民广场概况 | 第54-56页 |
·地下空间状况 | 第56-59页 |
·人民广场地铁车站 | 第56-57页 |
·香港名店街 | 第57-58页 |
·迪美购物中心 | 第58-59页 |
·地下空间使用情况 | 第59-60页 |
·人流量大 | 第59-60页 |
·业态丰富 | 第60页 |
·环境混杂 | 第60页 |
·问卷调查 | 第60-64页 |
·问卷设置 | 第60-61页 |
·问卷结果统计 | 第61-64页 |
·使用群体 | 第61-62页 |
·寻路情况 | 第62-63页 |
·使用情况 | 第63-64页 |
·问卷调研结论 | 第64页 |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寻路预实验 | 第64-70页 |
·预实验计划 | 第64-67页 |
·实验目的 | 第64-65页 |
·实验程序 | 第65-67页 |
·实验计划改进建议 | 第67-70页 |
·增加没有标识引导的寻路任务 | 第68页 |
·对被试分组对照 | 第68页 |
·注记方式客观化 | 第68-70页 |
第5章 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寻路实验 | 第70-108页 |
·研究目的 | 第70页 |
·研究程序与方法 | 第70页 |
·实验一:地下空间的寻路特征和空间认知 | 第70-92页 |
·研究目的 | 第71页 |
·寻路行为特征 | 第71页 |
·地下空间认知 | 第71页 |
·实验程序 | 第71-72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72-92页 |
·被试基本信息 | 第72-74页 |
·寻路概况 | 第74-75页 |
·寻路感受 | 第75-77页 |
·寻路效率 | 第77-82页 |
·路径选择 | 第82-85页 |
·空间认知分析 | 第85-92页 |
·实验二:地下空间方向感的确定 | 第92-101页 |
·研究目的 | 第92页 |
·实验程序 | 第92-95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95-101页 |
·转弯次数和方向感的关系 | 第95-96页 |
·地标对方向感的影响 | 第96-100页 |
·方向的心理感觉 | 第100-101页 |
·实验三:地下空间紧急疏散情况下人的行为 | 第101-108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02页 |
·实验程序 | 第102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102-108页 |
·紧急疏散时的行为模式 | 第102-104页 |
·对出口的认识 | 第104-106页 |
·安全的心理感觉 | 第106-10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8-124页 |
·人在地下公共空间的认知和寻路 | 第108-110页 |
·常态寻路行为模式 | 第108-109页 |
·紧急疏散行为模式 | 第109页 |
·空间认知特点 | 第109-110页 |
·地下公共空间的寻路设计建议 | 第110-122页 |
·地下空间应与地上环境建立关联 | 第110-114页 |
·视线关联 | 第111-112页 |
·空间关联 | 第112-113页 |
·标识关联 | 第113-114页 |
·地下空间的平面布局需简洁清晰 | 第114-117页 |
·线形平面 | 第114-115页 |
·中心形平面 | 第115-117页 |
·网络形平面 | 第117页 |
·地下空间中应合理设置地标来帮助寻路 | 第117-118页 |
·地下空间的出入口需要重点设计 | 第118-120页 |
·地下空间的轮廓宜适当表达 | 第120-121页 |
·地面上的轮廓表达 | 第120-121页 |
·地下空间中的轮廓表达 | 第121页 |
·地下空间中应设置标识系统来帮助寻路 | 第121-122页 |
·实验设计及方法的建议 | 第122-124页 |
·通过预实验对实验过程进行检验 | 第122页 |
·实验设计要有针对性 | 第122页 |
·分组对照 | 第122页 |
·实验注记方式客观化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附录一 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普查问卷 | 第127-129页 |
附录二 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预实验问卷 | 第129-134页 |
附录三 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实验问卷 | 第134-14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