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全球尺度研究 | 第13页 |
·国家尺度研究 | 第13-15页 |
·区域尺度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2 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生态足迹 | 第19页 |
·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19-20页 |
·生态足迹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20-23页 |
·生态足迹计算 | 第21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21-22页 |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计算 | 第22-23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点 | 第23-24页 |
·与生态足迹相关的几个指标 | 第24-25页 |
3 四川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25-3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5-2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页 |
·四川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26-33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27-30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0-32页 |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的计算 | 第32-33页 |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生态足迹的供需平衡状况 | 第33-34页 |
·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 | 第34-35页 |
·四川省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4 四川省1995-2004年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 第37-48页 |
·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 第38-41页 |
·生物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 第38-39页 |
·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 第39页 |
·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6类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6类土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 | 第42-43页 |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动态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动态变化 | 第43-44页 |
·6类土地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动态变化 | 第44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与资源利用效益动态变化分析 | 第44-46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与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动态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生态承载度与生态足迹指数动态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5 四川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 第48-53页 |
·灰色预测建模机理 | 第48-50页 |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 第50-52页 |
·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 第50-51页 |
·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 第51-52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6 四川省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3-58页 |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 第53-54页 |
·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 | 第54-55页 |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 | 第55页 |
·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 第55-56页 |
·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第56-57页 |
·开发水电等无碳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 第57-58页 |
·丰富生物产品多样性,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 第58页 |
7 结论 | 第58-61页 |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