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进入主体间状态--非构思写作学的后现代哲学精神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前言:“非构思”——走向真实的自由写作第9-13页
第一章 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第13-25页
 第一节 主体间性理论第13-19页
  一、主体间性的概念第13-15页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历程第15-19页
 第二节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第19-25页
  一、转向的背景第19-20页
  二、转向的崛起第20-23页
  三、转向的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主体间性在当代写作学的发展历程第25-47页
 第一节 写作学主体间性的内涵第25-26页
 第二节 写作学主体间性的缺席第26-32页
  一、文本论写作学第26-28页
  二、过程论写作学第28-30页
  三、主体论写作学第30-32页
 第三节 写作学主体间性意识的觉醒第32-42页
  一、从读者论到读者意识论第32-35页
  二、从时代文风到写作文化论第35-39页
  三、人称本质论第39-42页
 第四节 走向主体间性的非构思写作学第42-47页
  一、非构思写作学的提出第42-43页
  二、非构思写作学的原创理论及体系建构第43-47页
第三章 非构思写作学:建构主体间性的写作学体系第47-69页
 第一节 主体间性的写作过程论第47-50页
  一、写作生长论第47-49页
  二、写作动力论第49-50页
 第二节 主体间性的写作控制论第50-57页
  一、写作文化学第50-54页
  二、写作智慧学第54-57页
 第三节 主体间性的写作行为论第57-65页
  一、写作思维学第57-61页
  二、写作措辞学第61-65页
 第四节 写作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65-69页
  一、写作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第65-66页
  二、写作学主体间性研究的意义第66-69页
结语:“主体间性”——当代写作学的出路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后记第75-79页
研究生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真空预压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四川天全白沙河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的景观影响研究与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