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绪论 | 第6-11页 |
| 一、概述 | 第6-7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四、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第8-9页 |
| 五、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有机体、有机性、有机性改造的概念 | 第11-17页 |
| ·有机体、有机的概念及引申义 | 第11-12页 |
| ·有机体特征——“有机性”的内容 | 第12-16页 |
| ·生长性 | 第12-14页 |
| ·整体性 | 第14-16页 |
| ·“有机性改造”的概念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与“有机”概念相关的哲学及建筑理论 | 第17-29页 |
| ·相关哲学 | 第17-20页 |
| ·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有机性” | 第17-18页 |
|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学 | 第18-19页 |
| ·有机体论(organicism) | 第19页 |
| ·整体论(holism) | 第19-20页 |
| ·相关建筑理论及实践 | 第20-29页 |
| ·赖特“有机建筑”思想 | 第20-21页 |
| ·汉克.贺林(Hugo Haring)的“有机建造”理论 | 第21-23页 |
| ·后期表现主义的有机建筑 | 第23-27页 |
| ·相关建筑理论与“有机性改造”中“有机性”的区别与联系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有机性改造”之生长性策略研究 | 第29-43页 |
| ·生长痕迹 | 第29-33页 |
| ·痕迹学 | 第29-30页 |
| ·生长痕迹的视觉分离 | 第30-33页 |
| ·生长过程 | 第33-43页 |
| ·修复 | 第33-34页 |
| ·更替 | 第34-35页 |
| ·变异 | 第35-39页 |
| ·生长 | 第39-43页 |
| 第四章 “有机性改造”之整体性策略研究——内在结构性 | 第43-56页 |
| ·确立中心 | 第44-48页 |
| ·插入式 | 第45-46页 |
| ·减法式 | 第46-47页 |
| ·覆盖式 | 第47-48页 |
| ·围合式 | 第48页 |
| ·利用路径 | 第48-53页 |
| ·贯穿式 | 第49-50页 |
| ·牵引式 | 第50-52页 |
| ·环绕式 | 第52-53页 |
| ·形成领域 | 第53-56页 |
| ·多样中的“统一” | 第54页 |
| ·领域间的“过渡”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有机性改造”之整体性策略研究——联系适应性 | 第56-74页 |
| ·改造与场地文脉 | 第56-60页 |
| ·历时性文脉 | 第57页 |
| ·共时性文脉 | 第57-60页 |
| ·改造与自然资源 | 第60-61页 |
| ·水的利用 | 第60-61页 |
| ·光的利用 | 第61页 |
| ·改造与技术 | 第61-62页 |
| ·改造与景观 | 第62-64页 |
| ·改造与空间 | 第64-65页 |
| ·改造与体量结合 | 第65-66页 |
| ·改造与装饰 | 第66-70页 |
| ·结构性装饰 | 第67页 |
| ·材料性装饰 | 第67-69页 |
| ·分隔性装饰 | 第69-70页 |
| ·改造与家具 | 第70-72页 |
| ·回收再利用 | 第71页 |
| ·依附原结构 | 第71-72页 |
| ·改造与使用者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某旧建筑改造方案的“有机性”评估 | 第74-88页 |
| ·背景介绍 | 第74-75页 |
| ·建筑基本资料 | 第75-78页 |
| ·改造的“有机性”评估 | 第78-87页 |
| ·外观改造说明及评估 | 第78-79页 |
| ·一层改造说明及评估 | 第79-84页 |
| ·二层改造说明及评估 | 第84-87页 |
| ·本章结语 | 第87-88页 |
| 结语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