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ar基因小麦的抗性检测及其相关综合性状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2 引言 | 第18-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材料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种子萌发生测法 | 第25-26页 |
·PAT 酶活力测定 | 第26-28页 |
·PPT 对小麦叶片GS 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PPT 的田间鉴定 | 第29-32页 |
·PCR 分析 | 第32页 |
·农艺性状分析 | 第32-36页 |
·品质性状分析 | 第36-37页 |
5 讨论 | 第37-41页 |
·外源基因的导入途径 | 第37页 |
·抗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37-38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bar 基因的抗性遗传 | 第38-39页 |
·转bar 基因对小麦综合性状的影响 | 第39-41页 |
6 结论 | 第41-43页 |
·外源基因的导入途径 | 第41页 |
·抗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bar 基因的抗性遗传 | 第42页 |
·转 bar 基因对小麦综合性状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