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黄土丘陵沟壑区几种主要水土保持型植被水分生态特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ACT第7-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7页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研究现状第14-19页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现状第14-16页
     ·土壤入渗研究现状第16-17页
     ·影响土壤入渗的因素第17-19页
   ·土壤水分研究第19-21页
     ·土壤水分研究综述第19-21页
     ·土壤水分动态研究第21页
   ·干旱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生理生态研究第21-25页
     ·植物光合作用第22-23页
     ·水分利用效率第23页
     ·植物蒸腾作用第23-25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研究内容第25页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7-30页
   ·试验区自然概况第27-29页
     ·地形地貌特征第27-28页
     ·气候条件第28页
     ·土壤和土地资源第28页
     ·水土流失状况第28-29页
   ·流域植被特征第29页
     ·主要植物种类第29页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第29页
   ·社会经济状况第29-30页
第三章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研究第30-46页
   ·研究方法第30-33页
     ·定位观测点的布设与观测第30-31页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第31-32页
     ·土壤渗透测定第32-33页
   ·阴坡不同类型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第33-41页
     ·阴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孔隙度及持水状态变化第33-37页
     ·阴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第37-41页
   ·阳坡不同类型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第41-44页
     ·阳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孔隙度及持水状态变化第41-42页
     ·阳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第42-44页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第46-64页
   ·研究方法第46-47页
     ·定位观测点的布设与观测第46页
     ·研究方法第46-47页
   ·研究区气象因子季节变化特征第47-48页
     ·研究区域降水的动态变化第47-48页
     ·蒸发散能力的月动态变化第48页
   ·阴坡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水分变化第48-56页
     ·阴坡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第48-51页
     ·阴坡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第51-52页
     ·阴坡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52-53页
     ·阴坡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水分环境状况分析第53-56页
   ·阳坡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水分变化第56-62页
     ·阳坡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第57-59页
     ·阳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第59页
     ·阳坡不同植被类型对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59-60页
     ·阳坡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环境状况分析第60-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不同植被类型树木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第64-71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4页
     ·试验材料第64页
     ·试验方法第64页
   ·单叶水平下不同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第64-68页
     ·生长季内不同树种叶片光合速率日动态第64-67页
     ·生长季内不同树种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动态第67-68页
   ·林分水平下不同树种光合生理特性分析第68-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几种水土保持乔灌木植物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光照环境第71-86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试验材料第71页
     ·试验方法第71-72页
   ·生理因子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第72-79页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第72-74页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蒸腾速率日变化特征第74-76页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特征第76-78页
     ·不同树种WUE、Pn和Tr适宜土壤含水量第78-79页
   ·生理因子对光胁迫的响应第79-85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的光响应第79-81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的光响应第81-82页
     ·水分利用效率的光响应第82-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86-94页
   ·讨论第86-91页
     ·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文生态效应第86-87页
     ·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分生态特征第87-88页
     ·主要水土保持树种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第88-89页
     ·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立地配置第89-91页
   ·结论第91-94页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环境效应以及生态适应性第91-93页
     ·黄土丘陵区主要水土保持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第93页
     ·黄土丘陵区造林树种选择和立地配置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致谢第99-100页
附录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新基因的快速筛选、克隆及表达研究
下一篇:跨界破产之主从程序模式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