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山滑坡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9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4-17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新理论 | 第17-19页 |
·滑坡防治技术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向家山滑坡工程概况 | 第21-27页 |
·工程背景 | 第21-22页 |
·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 | 第22-27页 |
·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7页 |
3 向家山滑坡发生原因的综合分析 | 第27-33页 |
·向家山滑坡特征 | 第27-29页 |
·滑体空间形态 | 第27页 |
·滑体结构及岩性特征 | 第27-29页 |
·滑坡变形特征 | 第29页 |
·向家山滑坡原因综合分析 | 第29-33页 |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滑坡形成机制 | 第31-32页 |
·向家山滑坡复活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 第32-33页 |
4 边坡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 第33-51页 |
·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及常用方法 | 第33-42页 |
·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页 |
·边坡稳定分析极限平衡法的几个公式 | 第33-42页 |
·极限平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 第42-44页 |
·最危险滑面的确定 | 第42-43页 |
·地震的影响 | 第43页 |
·稳定系数(安全系数)限值Fs确定 | 第43-44页 |
·极限平衡法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44-51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4-47页 |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 第47-48页 |
·滑坡推力计算及其综合治理 | 第48-50页 |
·治理后稳定性分析 | 第50-51页 |
5 边坡稳定与加固措施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1-79页 |
·概述 | 第51页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51-57页 |
·有限元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 第51-53页 |
·弹塑性分析理论 | 第53-56页 |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有限元法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79页 |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滑坡稳定性有限元法评价 | 第58-68页 |
·治理前后数值模拟分析 | 第68-79页 |
6 滑坡监测及其分析 | 第79-93页 |
·概述 | 第79页 |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和原则 | 第79-80页 |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 | 第79-80页 |
·监测设计的原则 | 第80页 |
·滑坡监测 | 第80-82页 |
·滑坡监测仪器 | 第80-81页 |
·向家山滑坡监测网点布置 | 第81-82页 |
·向家山滑坡监测结果分析 | 第82-91页 |
·滑坡监测系统设计 | 第82-84页 |
·滑坡监测结果分析 | 第84-91页 |
·监测报告编写 | 第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本文总结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 | 第102-103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03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