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两亲性多元共聚支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 组织工程介绍第11-13页
   ·概述第11-12页
   ·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第12-13页
 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第13-17页
   ·支架材料的作用及性能要求第13-14页
   ·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第14-16页
   ·聚乳酸支架材料的缺点及对其改性第16-17页
 3. 本论文的立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7-20页
   ·立题第17-18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创新点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3页
第二章 原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第23-33页
 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3-24页
   ·主要试剂第23页
   ·主要仪器第23-24页
 2. 功能化聚乳酸大分子单体(PLA-HEMA)的合成与结构表征第24-27页
   ·合成第24页
   ·结构表征第24-27页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4-25页
     ·核磁共振分析(~1H NMR)第25-26页
     ·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第26-27页
 3. 生物降解交联剂(BCA)的合成与结构表证第27-31页
   ·合成第27-28页
   ·结构表征第28-31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28-29页
     ·核磁共振分析第29-30页
     ·预聚体和交联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第30-31页
 4. 小结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3页
第三章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第33-52页
 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3-34页
   ·主要试剂第33页
   ·主要仪器第33-34页
 2.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4-37页
   ·合成第34页
   ·表征第34-37页
     ·结构表征第34-35页
     ·表面接触角测试第35页
     ·溶血试验第35页
     ·动态凝血试验第35-36页
     ·血小板吸附试验第36页
     ·细胞毒性试验第36页
     ·体内植入试验第36-37页
     ·体外降解试验第3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7-49页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结构第37-40页
     ·红外谱图分析第37-38页
     ·核磁共振分析第38-39页
     ·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第39-40页
   ·表面接触角测试结果第40页
   ·生物相容性第40-47页
     ·溶血性能第40-41页
     ·动态凝血性能第41-42页
     ·血小板吸附性能第42-43页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第43-44页
     ·体内植入试验结果第44-47页
   ·降解性能第47-49页
 4. 小结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第四章 二元光固化交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第52-64页
 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2-53页
   ·主要试剂第52页
   ·主要仪器第52-53页
 2. 二元光固化交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53-55页
   ·二元交联膜材料的制备第53-54页
   ·二元交联膜材料的表征第54-55页
     ·结构表征第54页
     ·凝胶含量测试第54页
     ·溶胀度测试第54页
     ·表面接触角测试第54页
     ·吸水率测试第54-55页
     ·拉伸强度试验第55页
     ·体外降解试验第5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二元交联材料的分子结构第55-56页
   ·二元交联材料的性能第56-62页
     ·组成对交联膜固化时间和凝胶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溶胀度测试结果第57页
     ·表面接触角测试结果第57-58页
     ·吸水率测试结果第58-59页
     ·力学性能第59页
     ·体外降解性能第59-62页
 5. 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五章 两亲性三元交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第64-74页
 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4-65页
   ·主要试剂第64页
   ·主要仪器第64-65页
 2. 三元交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65-66页
   ·交联膜材料的制备第65页
   ·表征第65-66页
     ·结构表征第65-66页
     ·性能表征第6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6-72页
   ·交联材料的结构第66-67页
   ·交联材料的性能第67-72页
     ·凝胶含量测定结果第67页
     ·溶胀度测试结果第67-68页
     ·表面接触角测试结果第68-69页
     ·吸水率测试结果第69-70页
     ·NVP残留量测定结果第70-71页
     ·力学性能第71-72页
 4 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附录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饲用燕麦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
下一篇:不同栽培因素对西北绿洲冬小麦主要农艺和生态生理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