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 ·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防水准的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 ·新的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第15页 |
| ·建筑结构加固的意义及程序 | 第15-16页 |
| ·结构加固的现状及发展 | 第1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非线性弹塑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8-28页 |
|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8-19页 |
| ·线弹性本构友系 | 第18页 |
| ·非线性弹性友系 | 第18-19页 |
| ·弹塑性关系 | 第19页 |
| ·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步骤 | 第19-21页 |
| ·结构的离散化 | 第19-20页 |
| ·单元分析 | 第20页 |
| ·总体分析 | 第20-21页 |
| ·钢筋棍凝土有限元分析中几种常用单元 | 第21-25页 |
| ·平面单元 | 第21-24页 |
| ·杆系单元 | 第24-25页 |
| ·联结单元 | 第25页 |
| ·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 第25-28页 |
| ·整体式模型 | 第26页 |
| ·分离式模型 | 第26-27页 |
| ·组合式模型 | 第27页 |
| ·纤维模型 | 第27-28页 |
| 第3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理论 | 第28-33页 |
| ·前言 | 第28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和步骤 | 第28-29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28-29页 |
| ·结构推覆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29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中侧向力分布形式 | 第29-31页 |
| ·几种常见的侧向力分布形式 | 第30页 |
| ·侧向力分布形式不同对 Pushover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本文所采用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程序 | 第31-33页 |
| ·基本单元和基本材料 | 第31页 |
| ·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施加 | 第31-32页 |
| ·大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 第32-33页 |
| 第4章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理论 | 第33-37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振型叠加法 | 第33-34页 |
| ·逐步积分法 | 第34-35页 |
| ·本文动力时程分析软件 | 第35-37页 |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5页 |
| ·弹塑性梁单元 | 第35-36页 |
| ·弹塑性墙单元 | 第36页 |
| ·动力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 第36-37页 |
| 第5章 某工业厂房弹塑性分析 | 第37-71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工程概况 | 第37页 |
| ·分析依据规范标准及依据资料 | 第37-38页 |
| ·结构弹性计算 | 第38-44页 |
| ·计算程序 | 第38页 |
| ·扭转计算方法 | 第38页 |
| ·周期 | 第38页 |
| ·剪重比 | 第38-39页 |
| ·有效质量系数 | 第39页 |
| ·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39-40页 |
| ·轴压比 | 第40-41页 |
| ·位移比 | 第41-44页 |
| ·结构弹塑性计算 | 第44-61页 |
| ·简化弹塑性变形计算 | 第44-47页 |
| ·弹塑性静力计算 | 第47-50页 |
| ·弹塑性动力计算 | 第50-61页 |
| ·结构弹性及弹塑性计算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 ·结构加固处理 | 第62-71页 |
| ·加固技术发展概况 | 第62-63页 |
| ·加固依据规范及标准 | 第63页 |
| ·本工程加固概况 | 第63页 |
| ·加固处理原则 | 第63-64页 |
| ·加固方案选择 | 第64-68页 |
| ·最终加固方案 | 第68-69页 |
| ·加固后结构抗震验算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