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型心理应激人群药物及心理干预研究
| 前言 | 第1-15页 |
| 第一部分 情志病与心理应激 | 第15-33页 |
| 1. 情志疾病 | 第15-23页 |
| ·病因 | 第16页 |
| ·病机 | 第16-18页 |
| ·致病特点 | 第18页 |
| ·治则治法 | 第18-22页 |
| ·情志病的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 2 心理应激 | 第23-27页 |
| ·心理应激机制 | 第25-26页 |
| ·心理应激的临床研究领域 | 第26-27页 |
| 3. 心理应激与中医药的研究 | 第27-31页 |
| ·心理应激与中医情志病 | 第27页 |
| ·心理应激与中医脏腑、证候的研究 | 第27-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第二部分 肝气郁结与心理应激 | 第33-42页 |
| 1. 肝气郁结 | 第33-38页 |
| ·肝气郁结的发病特点 | 第33-34页 |
| ·肝气郁结的证候特点 | 第34-35页 |
| ·肝气郁结的治法方药 | 第35-36页 |
| ·现代医家对肝气郁结的认识 | 第36-38页 |
| 2. 肝气郁结证的心理应激研究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部分 | 第42-64页 |
| 1. 调查表说明 | 第42-45页 |
| ·肝气郁结症状筛选表 | 第42-43页 |
| ·心理学规范量表的确定 | 第43-45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 3. 研究对象 | 第45-46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 ·试验分组及用药方法 | 第46-47页 |
| ·样本含量与随机分组 | 第47-48页 |
| 5. 临床有效性评价 | 第48页 |
| ·肝气郁结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价 | 第48页 |
| ·心理学量表评价 | 第48页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8页 |
| 7. 试验结果 | 第48-63页 |
| ·资料回收情况 | 第48-49页 |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49-51页 |
| ·各量表结果分析 | 第51-63页 |
| 8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4-74页 |
| 1 中医药与心理应激的关系 | 第64-66页 |
| 2 心理干预与心理应激的关系 | 第66-67页 |
| 3 心理应激与器质性疾病 | 第67页 |
| 4. 肝气郁结型心理应激人群的治疗 | 第67-70页 |
| ·逍遥丸组方依据与配伍意义 | 第67-69页 |
| ·团体心理辅导 | 第69-70页 |
| ·药物+心理干预治疗 | 第70页 |
| 5. 本试验研究结论 | 第70-72页 |
| ·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与各参数相关性 | 第70-71页 |
| ·经治疗后各参数改变情况 | 第71-72页 |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 附表 | 第76-90页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