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9-30页 |
第一节 舌诊的起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瘀血舌的古代研究 | 第20-25页 |
一、瘀血舌的舌色 | 第20-21页 |
二、瘀血舌的舌苔 | 第21-22页 |
三、瘀血舌的舌下络脉 | 第22-23页 |
四、肝病瘀血舌的古代论述 | 第23-25页 |
(一) 肝病瘀血舌病因病机 | 第23-24页 |
(二) 肝病瘀血舌的舌色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瘀血舌的现代研究 | 第25-27页 |
一、临床实验研究 | 第25-26页 |
二、动物实验研究 | 第26-27页 |
第四节 肝病与舌诊的研究 | 第27-30页 |
一、肝病与舌质舌苔的研究 | 第27页 |
二、肝病与舌下络脉的研究 | 第27-28页 |
三、肝病与舌温的研究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瘀血舌象特征信息库的建立 | 第30-42页 |
第一节 计算机视觉在中医望诊中的研究 | 第30-32页 |
一、望诊与视觉 | 第30-31页 |
二、计算机视觉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肝病瘀血舌象特征信息库软件的设计 | 第32-36页 |
第三节 信息融合与瘀血舌智能诊断推理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一、瘀血舌象标准化采集条件的研究 | 第36页 |
二、图像分析技术在舌诊研究中的难点 | 第36-37页 |
三、瘀血舌智能诊断推理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一) 计量辨证诊断原理 | 第38-39页 |
(二)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三)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0-41页 |
四、基于特征信息库舌象自动诊断系统的应用前景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2-55页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42-48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42-4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肝病瘀血舌象与血瘀证各组的临床研究 | 第48-55页 |
一、临床一般资料的分析 | 第48-49页 |
二、舌色与舌下络脉的临床研究 | 第49-51页 |
三、讨论 | 第51-55页 |
(一) RGB颜色空间 | 第51-52页 |
(二) 舌质的定量研究 | 第52-53页 |
(三) 舌下络脉主干形态及其充盈度 | 第53-55页 |
第四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第55-88页 |
第一节 分子水平的研究 | 第55-66页 |
一、肝病瘀血舌ET、NO的测定 | 第55-57页 |
二、肝病瘀血舌TXB_2和6-keto-PGFI_(1a)的测定 | 第57-60页 |
三、肝病瘀血舌SOD、MDA、GSH-Px的测定 | 第60-63页 |
四、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 第63-66页 |
第二节 肝病瘀血舌舌温的实验研究 | 第66-71页 |
一、临床一般资料的分析 | 第66-67页 |
二、实验仪器 | 第67页 |
三、SAT-HY6000A红外热象仪 | 第67-68页 |
四、SAT-HY6000A技术指标 | 第68页 |
五、实验步骤 | 第68页 |
六、结果 | 第68-71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71-88页 |
一、肝脏疾病病种的选择及其肝病血瘀证的病机 | 第71-72页 |
二、肝脏微循环系统障碍是瘀血舌形成的病理基础 | 第72页 |
三、ET-N0失衡是肝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一 | 第72-74页 |
四、TXB_2和6-keto-PGF_(1)α失衡是肝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二 | 第74-75页 |
五、SOD、MDA、GSH-Px异常是肝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三 | 第75-78页 |
六、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肝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之四 | 第78-82页 |
七、舌温的异常是肝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五 | 第82-83页 |
八、总论:多因素是肝病瘀血舌象形成的可能性机制 | 第83-84页 |
九、瘀血舌象的定量研究与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探讨 | 第84-85页 |
十、“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建立肝病瘀血舌象特征信息库的研究”课题小结 | 第85-88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附录1:临床病例调查表 | 第95-98页 |
附录2:附图 | 第98-101页 |
附录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02页 |
附录4:博士期间论文发表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