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入口空间形态分析
| 郑重声明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 ·概念 | 第7-8页 |
| ·住宅区 | 第7-8页 |
| ·住宅区入口空间 | 第8页 |
| ·住宅区入口问题综述 | 第8-13页 |
| ·入口自身的问题 | 第8-11页 |
| ·入口问题所引发的其他问题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 注释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住宅区入口空间的演变 | 第16-26页 |
| ·中国古代住宅区入口空间的演变 | 第16-18页 |
| ·里坊制时期的住宅区入口空间 | 第16-17页 |
| ·街巷制时期的住宅区入口空间 | 第17-18页 |
| ·中国近现代住宅区入口空间的演变 | 第18-24页 |
| ·上海的“里弄”式住宅区入口空间 | 第18-19页 |
| ·借鉴西方“邻里单位”手法的住宅区入口空间 | 第19-21页 |
| ·学习苏联“街坊”布置的住宅区入口空间 | 第21-22页 |
| ·根据小区规划理论建立的住宅区入口空间 | 第22-24页 |
| ·住宅区入口空间的现状 | 第24-25页 |
| ·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隔离 | 第24页 |
| ·商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隔离 | 第24-25页 |
| ·景观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隔离 | 第25页 |
| 注释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住宅区入口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联 | 第26-40页 |
| ·与城市交通空间的关联 | 第26-32页 |
| ·入口的交通空间的组织 | 第26-29页 |
| ·与城市交通空间的关联 | 第29-32页 |
| ·与城市景观、交往空间的关联 | 第32-36页 |
| ·住宅区入口空间的景观、交往功能 | 第32-35页 |
| ·与城市景观、交往空间的关联 | 第35-36页 |
| ·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关联 | 第36-38页 |
| ·入口空间的商业服务功能 | 第36页 |
| ·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关联 | 第36-38页 |
| 注释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住宅区入口空间开放模式的引入 | 第40-55页 |
| ·入口空间开放模式的特性 | 第40-42页 |
| ·适宜性 | 第40-41页 |
| ·场所性 | 第41-42页 |
| ·整合性 | 第42页 |
| ·入口空间模式安全问题的讨论 | 第42-47页 |
| ·封闭≠安全及安全感 | 第43页 |
| ·开放≠无安全感 | 第43-45页 |
| ·开放式空间安全问题的解决建议 | 第45-47页 |
| ·实例分析 | 第47-50页 |
| ·鑫苑名家 | 第47-49页 |
| ·紫东苑 | 第49-50页 |
| ·开放模式的政策策略及引导 | 第50-51页 |
| ·开放住宅区理念下的入口空间开放模式 | 第51-53页 |
| 注释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