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21页 |
| ·论文的选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斜拉桥成桥索力确定方法 | 第12-14页 |
| ·斜拉桥施工索力确定方法 | 第14-15页 |
| ·斜拉桥施工控制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相关优化方法的发展 | 第17-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 第2章 PC子母斜拉桥成桥恒载初始索力研究 | 第21-51页 |
| ·斜拉桥成桥恒载初始索力方法概述 | 第21-30页 |
| ·力平衡观点方法 | 第21-23页 |
| ·能量观点方法 | 第23-26页 |
| ·综合(优化)观点方法 | 第26-30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预应力混凝土子母斜拉桥恒载初始索力确定 | 第30-50页 |
|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恒载初始索力确定原则 | 第30-31页 |
|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恒载初始索力确定优化方法分析 | 第31-32页 |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32-36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预应力混凝土(PC)子母斜拉桥恒载初始索力的实现 | 第36-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3章 基于几何非线性的 PC子母斜拉桥施工张拉索力的初定 | 第51-73页 |
| ·概述 | 第51页 |
| ·斜拉桥施工中斜拉索索力的有限元计算原理 | 第51-53页 |
| ·PC斜拉桥施工阶段主梁施工方法、受力特点、几何非线性和张拉方式 | 第53-55页 |
| ·PC斜拉桥主梁施工方法 | 第53-54页 |
| ·PC斜拉桥施工阶段受力特点 | 第54页 |
| ·PC斜拉桥施工阶段非线性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 ·PC斜拉桥施工阶段索力张拉方式 | 第55页 |
| ·确定 PC斜拉桥合理施工张拉索力的基本方法 | 第55-60页 |
| ·零弯矩悬拼法 | 第55页 |
| ·倒拆分析法 | 第55-57页 |
| ·无应力状态法 | 第57-58页 |
| ·正装迭代法 | 第58-59页 |
| ·倒拆-正装分析法 | 第59-60页 |
| ·斜拉桥施工张拉索力的误差调整方法 | 第60-63页 |
| ·计算实例 | 第63-68页 |
| ·概况 | 第63-64页 |
| ·施工阶段的有限元模拟计算模型及模拟实现 | 第64-67页 |
| ·倒拆-正装计算 | 第67-68页 |
| ·正装迭代计算 | 第68页 |
| ·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68-71页 |
| ·本章小节 | 第71-73页 |
| 第4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 PC子母斜拉桥的施工最优控制 | 第73-150页 |
| ·PC斜拉桥施工控制概述 | 第73-83页 |
| ·PC斜拉桥施工控制的重要意义 | 第73-74页 |
| ·PC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 第74-80页 |
| ·影响 PC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因素 | 第80-83页 |
| ·预应力混凝土子母斜拉桥施工过程正装计算分析 | 第83-113页 |
| ·工程背景和计算方法概述 | 第83-86页 |
| ·空间模型与平面模型对施工状态的影响分析 | 第86-98页 |
| ·非线性效应对施工控制的影响分析 | 第98-106页 |
| ·斜拉桥温度场影响分析 | 第106-112页 |
| ·徐变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2-113页 |
| ·PC混凝土子母斜拉桥的施工监测 | 第113-124页 |
| ·索力监测 | 第114-118页 |
| ·应力监测 | 第118-121页 |
| ·主梁挠度与主塔塔顶变位监测 | 第121-122页 |
| ·温度及其影响观测 | 第122-124页 |
| ·基于信息融合的 PC子母斜拉桥施工误差调整 | 第124-145页 |
| ·基于 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参数识别 | 第124-130页 |
| ·基于优化算法的主梁施工标高误差分析与预测 | 第130-145页 |
| ·施工控制结果分析 | 第145-148页 |
| ·线型控制结果 | 第145-146页 |
| ·索力控制结果 | 第146-147页 |
| ·应力控制结果 | 第147-1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 第5章 健康监测和数字化管养系统设计 | 第150-167页 |
| ·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 第150-15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0-151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51-154页 |
| ·监测内容 | 第154-159页 |
| ·基于 GIS的数字化管养系统 | 第159-166页 |
| ·系统架构 | 第159-161页 |
| ·系统功能描述 | 第161-1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7-170页 |
| ·全文总结 | 第167-16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68-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17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工作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