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自组织放大机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存在缺陷和不足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第12-14页 |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区位因子分析 | 第15-34页 |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因子及量化分析 | 第15-26页 |
·地区的知识溢出能力 | 第15-17页 |
·丰富的人力资本 | 第17-18页 |
·良好完善的基础设施 | 第18-20页 |
·适宜的气候环境 | 第20-21页 |
·风险投资业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 第22-23页 |
·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情况 | 第23-24页 |
·地区产业间的技术联系 | 第24-25页 |
·贸易环境的优劣 | 第25-26页 |
·区位因子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贡献度的测算 | 第26-31页 |
·相关假设 | 第26-28页 |
·建立回归模型 | 第28-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向心力模型的构建 | 第31-34页 |
第3章 基于DEA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收益 | 第34-43页 |
·确定规模报酬(收益)的相关理论 | 第34-40页 |
·传统的规模报酬的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35-40页 |
·DEA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评价模型DEA的建立 | 第36-40页 |
·测量综合效率的不变规模报酬模型 | 第36-38页 |
·测量纯技术效率的可变规模报酬模型 | 第38-39页 |
·非增规模报酬的NIRS模型 | 第39-40页 |
·各开发区高技术产业规模比较 | 第40-43页 |
·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 | 第40-41页 |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规模报酬评价结果 | 第41-43页 |
第4章 高技术产业自组织放大边界的界定 | 第43-45页 |
·向心力模型的调整 | 第43-44页 |
·自组织放大边界的确定 | 第44-45页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构建高技术园区与大学城的融合体 | 第45-46页 |
·两者要实现地域上的融合 | 第45页 |
·实现“血缘”上的融合 | 第45页 |
·实现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的融合 | 第45-46页 |
·实现人员的融合 | 第46页 |
·实现技术上的融合 | 第46页 |
·增强地区的技术实力,特别是技术转移能力 | 第46-47页 |
·努力完善基础设施 | 第47页 |
·注重环境保护,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