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金针菇菌株选育及应用初步研究
|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2-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1 概述 | 第9-10页 |
| 2 硒的生理生化功能 | 第10-12页 |
| ·硒的存在形式与代谢途径 | 第10-11页 |
| ·硒的作用方式 | 第11-12页 |
| 3.食用菌的遗传育种 | 第12-15页 |
| ·野生菌株驯化育种 | 第12页 |
| ·食用菌杂交育种 | 第12-13页 |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3页 |
| ·诱变育种 | 第13-15页 |
| 4 金针菇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 ·影响金针菇发酵的营养因子 | 第15-16页 |
| ·深层液体发酵重要参数控制 | 第16-19页 |
| 5 饮料风味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 ·甜味剂 | 第19-20页 |
| ·酸味剂 | 第20-21页 |
| ·香精香料 | 第21页 |
| ·色素 | 第21-22页 |
| ·其他食品添加剂 | 第22-23页 |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试验结果 | 第24-6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27页 |
|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 ·发酵原料 | 第25页 |
| ·饮料调配原料 | 第25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5-27页 |
| ·供试试剂 | 第27-29页 |
| ·原生质体制备用试剂 | 第27页 |
| ·硒含量测定试剂 | 第27-28页 |
| ·DNA抽提系列试剂 | 第28-29页 |
| ·PCR反应系列试剂 | 第29页 |
| ·还原糖测定试剂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纯化 | 第29-30页 |
|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 | 第30页 |
|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 第30页 |
| ·硒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DNA抽提 | 第30-31页 |
| ·PCR扩增 | 第31页 |
|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32-33页 |
| ·发酵罐发酵方法及参数测定 | 第33-34页 |
| ·饮料的配置 | 第34-3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2 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 | 第36-45页 |
|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效应与紫外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 ·硒标准曲线绘制 | 第37页 |
| ·金针菇诱变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37-39页 |
| ·金针菇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39-40页 |
| ·ISSR-PCR验证突变菌株 | 第40-41页 |
|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41-43页 |
| ·栽培试验 | 第43-45页 |
| 3 富硒金针菇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5-51页 |
| ·发酵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的筛选 | 第45-46页 |
| ·最适碳源的筛选 | 第45页 |
| ·最适氮源的筛选 | 第45-46页 |
| ·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46-51页 |
| ·全因子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46-47页 |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47-48页 |
| ·优化的培养基配方 | 第48-51页 |
| 4 金针菇胞内多糖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51-58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1页 |
| ·金针菇发酵过程中胞内多糖的积累 | 第51-52页 |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菌丝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52-53页 |
| ·产物(胞内多糖)生成动力学模型 | 第53页 |
|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 第53-54页 |
|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55-58页 |
| 5 富硒金针菇发酵饮料的配制工艺 | 第58-62页 |
| ·不同处理方法对发酵原液的浸提效果 | 第58页 |
| ·不同料水比对浸提液的影响 | 第58-59页 |
| ·风味调配正交试验结果及最优配方的确定 | 第59-60页 |
| ·稳定剂含量对产品稳定性影响 | 第60页 |
| ·产品质量指标 | 第60-62页 |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6页 |
| 1 关于富硒金针菇菌株的诱变与筛选 | 第62-63页 |
| 2 关于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优化 | 第63-64页 |
| 3 关于金针菇胞内多糖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 第64页 |
| 4.关于富硒金针菇饮料的配制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