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导论 | 第8-24页 |
一、研究命题的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命题的基本概念:革命型政治文化 | 第9-13页 |
三、革命型政治文化的基础、性质、载体及功能 | 第13-14页 |
四、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提:政治文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16页 |
五、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的向度、解释力、方法和框架 | 第16-24页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文化 | 第24-45页 |
第一节 解构传统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 第24-30页 |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解构与断裂 | 第24-27页 |
二、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批判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新型政治文化构建的路径选择 | 第30-33页 |
一、政治符号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培养政治认同 | 第30-31页 |
二、以政治运动为主要载体的政治文化培育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民主型政治文化建构的端倪 | 第33-39页 |
一、民主型政治文化特征及价值认同缘由 | 第33-34页 |
二、民主型政治文化的端倪 | 第34-39页 |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政治文化的特点 | 第39-45页 |
一、政治体系的认同性服从 | 第39-40页 |
二、公民意识觉醒,但臣民意识未泯灭 | 第40-41页 |
三、政党组织进行政治文化的塑造和集体权威构建 | 第41-45页 |
第二章 革命型政治文化的初步确立 | 第45-88页 |
第一节 民主型政治文化建构在襁褓中“封冻” | 第45-63页 |
一、社会精英阶层的削平化——1957年“反右”扩大化运动 | 第45-55页 |
二、革命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交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55-61页 |
三、党内不民主现象的滋生——1959年庐山会议及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 | 第61-63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型政治文化的异化 | 第63-75页 |
一、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逐渐演变为高度集中而僵化的政治体制 | 第64-66页 |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运行模式 | 第66-69页 |
三、传统文化心理的持续影响 | 第69-70页 |
四、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 | 第70-71页 |
五、国际国内形势的剧变 | 第71-75页 |
第三节 革命型政治文化的特点 | 第75-88页 |
一、一元型政治文化特点的初步形成:非此即彼,缺乏宽容性 | 第75-77页 |
二、政治义务主导型政治文化:政治义务意识的膨胀 | 第77-79页 |
三、被动反应型政治文化:政治高压的产物 | 第79-80页 |
四、革命型政治文化的副产品:依附型政治文化 | 第80-88页 |
第三章 革命型政治文化的畸型流变 | 第88-126页 |
第一节 革命型政治文化中的悖论 | 第88-93页 |
一、政治人格的双重性 | 第88-89页 |
二、动机与效果的背离 | 第89-90页 |
三、手段与目标的失衡 | 第90-91页 |
四、反传统和传统的悖论 | 第91-93页 |
第二节 革命型政治文化异变的理性分析 | 第93-106页 |
一、高度闭合型社会带来革命型政治的继续发展 | 第93-95页 |
二、左倾理论的主导成为革命型政治文化继续异化的根本原因 | 第95-97页 |
三、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 第97-100页 |
四、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缺乏制度规约 | 第100-102页 |
五、政治个体的自主性迷失是革命型政治文化异化的内在原因 | 第102-104页 |
六、革命型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恶性循环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革命型政治文化的表现 | 第106-112页 |
一、革命成为政治权力、派系斗争和破坏社会秩序的工具 | 第106-107页 |
二、革命型政治文化下的非理性政治参与 | 第107-109页 |
三、个人崇拜现象滋长和泛滥 | 第109-112页 |
第四节 畸型流变中的革命型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112-126页 |
一、一元型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政治生活方式及情感特征 | 第113-116页 |
二、依附型政治文化的高度发展 | 第116-117页 |
三、政治义务主导的政治文化继续流变 | 第117-119页 |
四、政治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泯灭 | 第119-126页 |
第四章 革命型政治文化的嬗变和超越 | 第126-147页 |
第一节 革命型政治文化的嬗变 | 第126-134页 |
一、政治情感的矛盾状态——理性与非理性情感的交灼 | 第126-128页 |
二、党内极左思想的继续成为革命型政治文化解体的最大障碍 | 第128-130页 |
三、经济——政治文化嬗变的根本因素 | 第130-132页 |
四、政治文化嬗变的推动力——政治个体和体系内的反抗和斗争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民主型政治文化的重建 | 第134-141页 |
一、革命型政治文化的遗产:怀疑、冷漠与顺从 | 第135-137页 |
二、政治认同:民主型政治文化再生的社会基础 | 第137-138页 |
三、政治体系的自我纠错:民主型政治文化重建的政治基础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余论 | 第141-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后记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