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传统和合思想的解读 | 第9-26页 |
(一) 和合思想的源流、内涵及特点 | 第9-22页 |
1、和合思想的源流 | 第9-13页 |
2、和合思想的内涵 | 第13-16页 |
3、和合思想的特点 | 第16-22页 |
(二) 和合思想的价值原理及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22-26页 |
1、和合思想的价值原理 | 第23-25页 |
2、和合思想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二、和合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26-51页 |
(一) 当代社会发扬传统和合思想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1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呼唤和合 | 第27-28页 |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合 | 第28-29页 |
3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需要和合 | 第29页 |
(二) 和合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29-39页 |
1、有助于坚持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纠正以往“斗争哲学”的偏差 | 第30页 |
2、有助于坚持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丰富了文化力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精神内涵 | 第30-32页 |
3、和合思想的价值原理是化解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的最佳原理 | 第32-35页 |
4、和合思想是传统文化现代转生的指导思想,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理念 | 第35-38页 |
5、和合思想是对“文明冲突论”所作出的理论回应 | 第38-39页 |
(三) 和合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9-51页 |
1、在国内,和合思想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39-48页 |
2、在国际上,和合思想可以有力地弘扬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 第48-51页 |
三、和合思想的当代实现 | 第51-58页 |
(一) 和合思想当代实现的原则 | 第51-52页 |
1、主体性原则 | 第51-52页 |
2、平等性原则 | 第52页 |
3、目的性原则 | 第52页 |
(二)和合思想当代实现的途径 | 第52-58页 |
1、理论途径 | 第52-53页 |
2、实践途径 | 第53-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