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 | 第14-20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与战略决策方法的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决策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的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战略决策方法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2章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分类、特征及其选址决策域分析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页 |
·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类及其特征 | 第27-29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体系、分类及其特征 | 第29-35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体系 | 第29-32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分类及其特征 | 第32-35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决策域分析 | 第35-42页 |
·总目标 | 第36-37页 |
·目标 | 第37-39页 |
·输出 | 第39-40页 |
·输入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确定型选址模型 | 第43-71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覆盖模型 | 第44-51页 |
·位置集合覆盖模型 | 第44-47页 |
·最大覆盖模型 | 第47-51页 |
·备用覆盖模型 | 第51-54页 |
·BACOP1模型 | 第52-53页 |
·BACOP2模型 | 第53-54页 |
·P中值问题和P中心问题 | 第54-58页 |
·P中值问题 | 第55-57页 |
·P中心问题 | 第57-58页 |
·固定费用设施选址问题 | 第58-60页 |
·无容量限制的设施选址模型 | 第59页 |
·有容量限制的设施选址模型 | 第59-60页 |
·“不利”设施选址问题 | 第60-62页 |
·确定型选址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62-69页 |
·层级选址问题 | 第62-66页 |
·考虑服务能力的应急服务设施选址模型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应急服务设施的概率选址模型 | 第71-91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给定 P服务车辆的概率选址模型 | 第72-81页 |
·最大期望覆盖模型 | 第73-75页 |
·最大可达性模型 | 第75-79页 |
·排队最大可达性模型 | 第79-81页 |
·成本型概率选址模型 | 第81-85页 |
·Rel-P 模型 | 第81-84页 |
·概率型位置集合覆盖模型 | 第84-85页 |
·两阶段计划模型 | 第85-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 第91-100页 |
·引言 | 第91页 |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特点 | 第91-93页 |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 第93-95页 |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服务设施选址多目标决策模型的解法 | 第95-99页 |
·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参数规划解法 | 第95-96页 |
·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求解策略 | 第96-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的战略决策方法 | 第100-127页 |
·引言 | 第100页 |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的战略决策过程 | 第100-102页 |
·评估现有服务设施的状况 | 第102-105页 |
·不考虑覆盖距离的情况 | 第102-103页 |
·考虑覆盖距离的情况 | 第103-105页 |
·新增服务能力和(或)新增服务设施的选址决策模型 | 第105-109页 |
·P中值模型 | 第105-106页 |
·位置集合覆盖模型 | 第106-107页 |
·最大覆盖模型 | 第107页 |
·固定费用设施选址模型 | 第107-109页 |
·两阶段计划模型 | 第109页 |
·AHP/ANP评价模型 | 第109-125页 |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 第109-110页 |
·层次分析法评价选址方案的步骤 | 第110-116页 |
·网络分析法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 第116-119页 |
·构造ANP评价模型的步骤 | 第119-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7章 案例研究 | 第127-145页 |
·引言 | 第127-128页 |
·案例情况介绍 | 第128-129页 |
·评估现状,产生决策选项 | 第129-139页 |
·方案评估 | 第139-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8页 |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45-146页 |
·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附录 | 第156-15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