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10页 |
·动力转向技术 | 第10-12页 |
·传统液压助力转向装置 | 第10页 |
·电控液压助力转向装置 | 第10-11页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EPS) | 第11-12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介绍 | 第12-17页 |
·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2页 |
·EPS系统分类 | 第12-14页 |
·助力特性的分类 | 第14-17页 |
·EPS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EPS技术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7页 |
·EPS助力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19-20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9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多体动力学理论基础及软件应用 | 第21-30页 |
·多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多体动力学建模与数值计算过程 | 第21-22页 |
·多体动力学在汽车中的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介绍 | 第23-29页 |
·ADAMS软件简介 | 第23-24页 |
·ADAMS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24-25页 |
·ADAMS算法简介 | 第25-29页 |
·本章小节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43页 |
·整车系统分析及参数设置 | 第30-31页 |
·前、后悬架建模 | 第31-32页 |
·转向系建模与助力作用的设计 | 第32-36页 |
·转向系统建模 | 第32-34页 |
·助力作用的施加 | 第34-36页 |
·轮胎模型 | 第36-38页 |
·传动系、制动系模型 | 第38-39页 |
·整车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39-42页 |
·整车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整车模型验证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EPS助力特性仿真分析 | 第43-62页 |
·操纵稳定性标准试验及本文试验设计方法 | 第43-45页 |
·操纵稳定性标准试验 | 第43-45页 |
·均匀设计试验方法 | 第45页 |
·仿真实验文件的编写 | 第45-49页 |
·仿真文件编写方法 | 第46-48页 |
·本文所做试验的仿真文件编写要求 | 第48-49页 |
·三种助力特性下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直线型助力特性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50-54页 |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仿真分析 | 第51-52页 |
·双扭线试验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蛇行试验转向盘力特性仿真分析 | 第53-54页 |
·基于均匀试验方法的折线型助力特性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仿真分析 | 第54-55页 |
·双扭线试验仿真分析 | 第55-56页 |
·蛇行试验转向盘力特性仿真分析 | 第56-57页 |
·基于均匀试验方法的曲线型助力特性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57-61页 |
·曲线型助力特性曲线方程的获得 | 第57-58页 |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仿真分析 | 第58-59页 |
·双扭线试验仿真分析 | 第59-60页 |
·蛇行试验转向盘力特性仿真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助力特性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评价 | 第62-75页 |
·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及本文应用的分析方法 | 第62-66页 |
·国内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62-64页 |
·国外转向盘力特性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 第64-66页 |
·回归分析的方法 | 第66页 |
·直线型助力特性下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 | 第66-68页 |
·转向回正性能评价 | 第66-67页 |
·双扭线试验评价 | 第67-68页 |
·折线型助力特性下操纵稳定性评价 | 第68-71页 |
·转向回正性能评价 | 第68-70页 |
·双扭线试验评价 | 第70-71页 |
·曲线型助力特性下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 | 第71-74页 |
·转向回正性评价 | 第71-73页 |
·双扭线试验评价 | 第73-74页 |
·本章小节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总结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一 | 第80-85页 |
附录二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