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关于俄罗斯国际私法的总体情况 | 第14-41页 |
第一节 十九世纪以来俄罗斯国际私法学科理论的发展 | 第14-21页 |
一、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国际私法发展情况 | 第14-18页 |
二、十月革命后至今俄罗斯国际私法的发展 | 第18-20页 |
三、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际私法的渊源 | 第21-28页 |
一、渊源的种类 | 第21-22页 |
二、各种渊源在实践中的发展与现状 | 第22-28页 |
三、小结 | 第28页 |
第三节 俄罗斯国际私法的内容 | 第28-35页 |
一、国际私法是一门随着国际生活发展而快速发展的学科,他的发展与完善对扩大国际经济贸易科学技术与文化协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 第28-29页 |
二、国际私法的特征和本质 | 第29-32页 |
三、俄罗斯国际私法调整方法 | 第32-34页 |
四、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节 俄罗斯冲突法调整的重要作用 | 第35-41页 |
一、现代俄罗斯国际私法立法的新变化 | 第35-37页 |
二、俄罗斯冲突法调整和法庭实践 | 第37-38页 |
三、冲突规范与管辖权规范 | 第38-41页 |
第二章 俄罗斯国际私法主体的法律地位现况 | 第41-54页 |
第一节 自然人的法律地位 | 第41-47页 |
一、俄罗斯关于外国人法律地位问题的概况 | 第41-44页 |
二、外国人在俄罗斯联邦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 第44-47页 |
三、俄罗斯公民在境外的民事权利能力 | 第47页 |
第二节 法人的法律地位 | 第47-50页 |
一、法人的国籍 | 第47-49页 |
二、学说的各种实际运用 | 第49页 |
三、关于跨国法人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国家做为国际私法的主体 | 第50-54页 |
一、绝对豁免学说 | 第50-52页 |
二、关于限制豁免学说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俄罗斯的冲突法 | 第54-68页 |
第一节 俄罗斯冲突法的渊源 | 第54-56页 |
一、俄罗斯联邦冲突规范的立法规定 | 第54-55页 |
二、俄罗斯关于联邦民法典国际私法部分的解释的特点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关于冲突规范 | 第56-59页 |
一、冲突规范的概念 | 第56-57页 |
二、冲突规范的结构 | 第57-59页 |
第三节 俄罗斯冲突规范的种类 | 第59-62页 |
一、以冲突规范的强制性为划分标准 | 第59-60页 |
二、以冲突规范系属的内容为划分标准 | 第60-61页 |
三、根据冲突规范中连接点的数目划分 | 第61-62页 |
第四节 俄罗斯冲突系属的基本类型 | 第62-68页 |
一、属人法,是解决各国之间冲突法差异比较常用的系属 | 第62-63页 |
二、法人的本国法 | 第63-64页 |
三、物之所在地法是一项由来已久而又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冲突系属 | 第64页 |
四、民事法律关系双方选择的法 | 第64页 |
五、行为地法起源于“场所支配行为”这一古老的理论 | 第64-66页 |
六、与法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 | 第66页 |
七、卖方国家法 | 第66页 |
八、法院地法 | 第66页 |
九、劳动地法 | 第66-67页 |
十、船旗国法 | 第67页 |
十一、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俄罗斯冲突法适用产生的问题 | 第68-89页 |
第一节 反致 | 第68-71页 |
一、反致问题适用与否究其实质是内国法院对外国法援引的范围之争 | 第68-69页 |
二、关于解决反致问题的方法,学者们也作出了很多设想 | 第69-70页 |
三、俄罗斯法律中关于反致的内容规定 | 第70-71页 |
第二节 预先问题 | 第71-73页 |
一、预先问题的概念 | 第71-72页 |
二、评析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关于法律规避 | 第73-75页 |
一、法律规避的概念和组成要件 | 第73-74页 |
二、俄罗斯冲突法关于法律规避行为的规定 | 第74-75页 |
第四节 互惠与报复 | 第75-78页 |
一、互惠原则 | 第75-76页 |
二、报复 | 第76-78页 |
第五节 确定准据法时法律概念的识别 | 第78-80页 |
一、识别的定义 | 第78页 |
二、俄罗斯关于识别冲突解决的各种方法讨论 | 第78-79页 |
三、俄罗斯立法中关于识别的规定 | 第79-80页 |
第六节 外国法内容的确定 | 第80-85页 |
一、从俄罗斯联邦民法典1191条看外国法内容的确定 | 第81-83页 |
二、没有被承认国家的法的适用 | 第83页 |
三、内国法院对外国法适用的特点 | 第83-85页 |
四、错误确定和错误适用外国法的后果 | 第85页 |
第七节 对多法系国家法的适用 | 第85-89页 |
一、俄罗斯联邦制国家的特征 | 第86页 |
二、俄罗斯联邦法律体系内的多法域现象 | 第86-87页 |
三、俄罗斯立法调整 | 第87-89页 |
第五章 俄罗斯适用外国法的界限 | 第89-95页 |
第一节 公共秩序保留 | 第89-92页 |
一、问题的产生与现状 | 第89-92页 |
二、俄罗斯关于公共秩序保留的法庭实践 | 第92页 |
第二节 俄罗斯冲突法中强制适用的规范 | 第92-95页 |
一、强制性规范在国际私法中的作用和与公共秩序的联系 | 第92-93页 |
二、关于强制规范理论薄弱之处的分析 | 第93-94页 |
三、俄罗斯关于强制性规范的立法调整 | 第94-95页 |
第六章 俄罗斯冲突法调整涉外合同关系 | 第95-105页 |
第一节 俄罗斯关于涉外经济合同概念的讨论 | 第95-98页 |
一、关于概念 | 第95-96页 |
二、关于“涉外经济合同”术语的确定 | 第96-98页 |
第二节 “分割论”主导地位的确定 | 第98-99页 |
一、涉外合同关系如何适用法律 | 第98-99页 |
二、评价 | 第99页 |
第三节 合同准据法的主要确定方法 | 第99-105页 |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 | 第99-102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 | 第102-105页 |
第七章 冲突法调整非合同义务法律关系 | 第105-112页 |
第一节 致人损害所生之债 | 第105-109页 |
一、俄罗斯关于调整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原则 | 第106页 |
二、俄罗斯相关立法规定及对于不同情况的具体解决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 | 第109-112页 |
一、俄罗斯关于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适用的学说理论 | 第110-111页 |
二、俄罗斯关于不当得利的立法规定 | 第111-112页 |
第八章 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冲突法调整 | 第112-124页 |
第一节 家庭关系的特征 | 第112-113页 |
一、婚姻是以经济、文化为前提的鲜明地表现社会的法律现象 | 第112页 |
二、俄罗斯联邦关于家庭关系的冲突法调整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关于婚姻缔结 | 第113-117页 |
一、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婚姻缔结 | 第113-114页 |
二、在俄罗斯联邦境外缔结婚姻 | 第114-116页 |
三、领事婚姻 | 第116页 |
四、俄罗斯缔结的司法协助协定中关于结婚的规定 | 第116-117页 |
五、小结 | 第117页 |
第三节 婚姻解除的冲突法调整 | 第117-119页 |
一、俄罗斯关于离婚的法律适用 | 第117-118页 |
二、俄罗斯参加的司法协助协定关于离婚的规定 | 第118-119页 |
第四节 夫妻间的财产权与人身非财产关系 | 第119-121页 |
一、法律规定 | 第119-120页 |
二、关于与离婚有关的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的分析 | 第120页 |
三、司法协助公约中的规定 | 第120-121页 |
第五节 父母子女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 | 第121-124页 |
一、关于亲子关系的确定和争议的法律适用 | 第121-122页 |
二、确定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适用 | 第122-124页 |
第九章 冲突法调整继承关系 | 第124-132页 |
第一节 俄罗斯冲突法调整继承领域关系的学说理论 | 第124-126页 |
一、一般问题 | 第124-125页 |
二、关于最后住所地的定义 | 第125页 |
三、关于何为不动产的认定 | 第125-126页 |
四、遗嘱的形式 | 第126页 |
五、小结 | 第126页 |
第二节 俄罗斯关于继承的法律适用 | 第126-132页 |
一、俄罗斯法定继承中的冲突问题 | 第126-128页 |
二、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 | 第128-129页 |
三、关于无人继承财产的法律适用 | 第129-131页 |
四、遗嘱继承领域的国际条约 | 第131-132页 |
第十章 研究俄罗斯国际私法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 第132-143页 |
第一节 国别比较是研究国际私法的重要方法 | 第132-135页 |
一、国别研究对国际私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第132-133页 |
二、俄罗斯国际私法与中国国际私法渊源深远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际私法对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借鉴作用 | 第135-143页 |
一、俄罗斯国际私法立法模式所引发的对中国国际私法立法模式的思考 | 第135-138页 |
二、俄罗斯国际私法立法内容对我国国际私法立法若干启示 | 第138-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后记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