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1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状况 | 第14-32页 |
·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背景 | 第14-19页 |
·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 | 第14-17页 |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基本观点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定量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9-24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定量研究的展望 | 第25-26页 |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26-32页 |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 第26-28页 |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8-29页 |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 | 第29-32页 |
第2章 研究方案 | 第32-39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老库区社会经济特征 | 第32页 |
·移民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低,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 第32-33页 |
·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落后 | 第33页 |
·库区环境差、自然条件恶劣 | 第33页 |
·贫困较为突出 基本口粮不足 | 第3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相对紧缺的自然资源要求农业发展遵循资源持续开发利用 | 第33-34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34页 |
·土地资源开发是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34页 |
·“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 第34-35页 |
·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35页 |
·探索老库区土地质量的演变规律 | 第35页 |
·确立老库区反贫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3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老库区土壤质量的演变研究 | 第35页 |
·老库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 第35页 |
·老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 第35页 |
·老库区反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35-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37页 |
·土壤水分的研究 | 第37页 |
·土壤粘粒化学组成的测定 | 第37-38页 |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土壤微生物学测定 | 第38页 |
·钾的固定和释放 | 第38页 |
·磷的固定和释放 | 第38-39页 |
第3章 老库区土壤质量的研究 | 第39-64页 |
·土壤颗粒组成及土粒团聚性 | 第39-40页 |
·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 | 第40-45页 |
·土壤水分的基本性质 | 第40-41页 |
·土壤保水供水性能 | 第41-42页 |
·土壤吸水性 | 第42-43页 |
·土壤毛管水上升移动 | 第43-45页 |
·土壤化学特性 | 第45-49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45-46页 |
·土壤粘粒 | 第46-47页 |
·土壤养分状况 | 第47-48页 |
·土壤微量元素 | 第48-49页 |
·土壤钾的固定及其有效性 | 第49-52页 |
·土壤钾素基本状况 | 第49页 |
·安置区土壤对钾的固定 | 第49-51页 |
·土壤固定钾的有效性 | 第51-52页 |
·土壤钾的吸附方程 | 第52页 |
·土壤对磷的固定和释放作用 | 第52-55页 |
·土壤磷素基本状况 | 第53页 |
·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 | 第53-55页 |
·固定磷的释放 | 第55页 |
·新垦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 | 第55-56页 |
·新垦土壤的改良与培肥 | 第56-62页 |
·坡土改梯土,结合综合治理提高土壤肥力 | 第58-60页 |
·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 第60-62页 |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老库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 第64-74页 |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 第64-69页 |
·库区土地利用亚系统 | 第64-66页 |
·社会经济亚系统 | 第66-68页 |
·生态环境亚系统 | 第68-69页 |
·社会经济驱动力 | 第69-72页 |
·驱动力因子识别 | 第69-71页 |
·驱动力因子分析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老库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与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 第74-87页 |
·人口容量的研究方法 | 第74-76页 |
·单因子分析法 | 第75页 |
·土地资源分析法 | 第75页 |
·资源综合平衡法 | 第75页 |
·投入产出法 | 第75-76页 |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76页 |
·参与性评估方法PRA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76-77页 |
·老库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 | 第77-82页 |
·资料的收集 | 第77-78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分级 | 第78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8-79页 |
·评价结果 | 第79-82页 |
·老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 第82-85页 |
·移民安置区的选择 | 第82-83页 |
·移民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第83页 |
·移民数量临界警戒模型 | 第83页 |
·邻水县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老库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87-11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87-88页 |
·邻水县库区反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 第88-91页 |
·邻水县库区贫困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 第88-90页 |
·邻水县库区反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关系 | 第90-91页 |
·邻水县库区反贫困和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第91页 |
·邻水县库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91-110页 |
·库区可持续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91-92页 |
·库区区域农业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基本思路 | 第92-95页 |
·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 | 第95页 |
·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 | 第95页 |
·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 | 第95-96页 |
·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 | 第96-110页 |
·库区区域可持续发展利用途径 | 第110-114页 |
·打破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 第110-111页 |
·改变扶贫方式,增强库区人民自身的反贫困能力。 | 第111-112页 |
·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112-113页 |
·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 | 第113-114页 |
第7章 结语与讨论 | 第114-121页 |
·库区土壤质量的变化特点 | 第114-116页 |
·老库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 第116页 |
·老库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与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 第116-117页 |
·反贫困与生态环境性建设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 第117-12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0页 |
·建议与讨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