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物权论文

中国他物权制度研究

引言第1-19页
 一、本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第16页
 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16-19页
总论第19-58页
 第一章 他物权的一般理论研究第19-33页
  第一节 物权和物权法第19-27页
   一、物权的意义第19-20页
   二、物权的法律特征第20-21页
   三、物权法的调整对象第21-23页
   四、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第23-25页
   五、物权法的发展趋势第25-27页
  第二节 他物权的意义第27-30页
   一、他物权的权利特征第28-29页
   二、他物权与资源的优化配置第29-30页
  第三节 他物权的创设第30-33页
   一、权能组合与分离理论第30-31页
   二、创设他物权的意义第31-32页
   三、他物权的适用范围第32-33页
 第二章 传统他物权制度研究第33-44页
  第一节 罗马法与他物权制度第33-36页
   一、罗马法的物权观念第33-34页
   二、罗马法对他物权的立法确认第34-36页
   三、罗马法他物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第36页
  第二节 日尔曼法与他物权制度第36-38页
   一、日尔曼法的物权观念第36-37页
   二、日尔曼法的占有制度与他物权第37页
   三、日尔曼法他物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第37-38页
  第三节 大陆法系与他物权制度第38-41页
   一、大陆法上的物权观念第38-39页
   二、大陆法他物权制度特色第39-40页
   三、大陆法物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物权法的影响第40-41页
  第四节 英美法系与他物权制度第41-44页
   一、英美法上的物权观念第41-43页
   二、英美法财产法结构第43页
   三、英美法他物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第43-44页
 第三章 中国他物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44-50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我国传统物权制度的形成第45-47页
   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我国物权制度的形成第45-46页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物权制度第46-47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他物权制度的发展第47-50页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我国物权理论的重构第47-49页
   二、我国他物权制度的现状反思第49-50页
 第四章 中国他物权立法模式研究第50-58页
  第一节 中国他物权立法思路第51-54页
   一、他物权制度的功能和价值第51页
   二、我国他物权立法思路的表现第51-52页
   三、我国他物权立法思路的反思第52-54页
  第二节 各国民法典上的他物权立法模式第54-55页
   一、法国民法典上的他物权立法模式第54页
   二、德国民法典上的他物权立法模式第54页
   三、日本民法典上的他物权立法模式第54-55页
   四、瑞士民法典上的他物权立法模式第55页
   五、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上的他物权立法模式第55页
  第三节 我国他物权的立法模式第55-58页
   一、物权法和他物权立法模式第55-56页
   二、物权立法模式设计的基本考虑第56-57页
   三、我国现行他物权立法的缺陷第57页
   四、完善我国他物权立法模式的建议第57-58页
分论一:用益物权第58-161页
 第五章 用益物权的一般原理研究第58-74页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意义第58-64页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分析第58-62页
   二、用益物权的演变第62-63页
   三、用益物权的社会作用第63-64页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种类第64-66页
   一、外国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上的用益物权第64-65页
   二、我国的用益物权类型第65-66页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创设第66-74页
   一、用益物权的物权特性的取得第66-68页
   二、构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第68-74页
 第六章 经营权与法人财产权第74-87页
  第一节 现今状况下对经营权理论的再探讨第74-77页
   一、从民法角度反思旧的经营权理论第74-75页
   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基础链结——产权问题第75-76页
   三、以产权理论分析经营权的民事性质第76-77页
  第二节 法人本质学说与法人财产用益理念第77-84页
   一、一个传统的争论:拟制说与实在说第78-80页
   二、英美法的观念与网络合同理论第80-82页
   三、学说观念的差异与理解第82-84页
  第三节 法人财产权的物权性质分析第84-87页
   一、对“法人所有权说”之检讨第84-85页
   二、公司财产权客体第85页
   三、公司财产权客体抽象化分析:公司财产与利益第85-87页
 第七章 土地使用权第87-93页
  第一节 国有土地使用权第87-92页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概念第87页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产生第87-88页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第88-90页
   四、土地使用权转让第90-91页
   五、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租赁第91页
   六、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抵押第91-92页
  第二节 宅基地使用权第92-93页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第92页
   二、宅基地使用权获得的程序第92页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第92-93页
 第八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第93-106页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状第93-94页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产生第93页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分析第93-94页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第94-99页
   一、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的不同观点第94-95页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第95-99页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性质与作用第99-100页
  第四节 优先权的性质及其行使第100-101页
  第五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101-106页
   一、概说第101-102页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问题第102-104页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第104-105页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其地上种植物(不包括林木、草地)第105页
   五、抵押合同和抵押物登记第105-106页
 第九章 地役权第106-120页
  第一节 地役权一般理论研究第106-109页
   一、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第106-107页
   二、地役权的历史沿革第107-108页
   三、地役权的制度价值第108页
   四、地役权的效力第108-109页
  第二节 地役权的立法模式:基于地役权的外延的界定第109-111页
   一、地役权制度的立法模式第109页
   二、不同立法模式的成因:对相邻关系性质的不同理解第109-111页
  第三节 地役权的取得和消灭第111-112页
   一、地役权的取得第111页
   二、地役权的消灭第111-112页
  第四节 约定地役权第112-114页
   一、约定地役权的概念第112页
   二、约定地役权的范围第112-113页
   三、关于以收益为内容的地役权第113页
   四、约定地役权设定中的一些问题第113-114页
  第五节 法定地役权第114-120页
   一、土地相邻关系第114-118页
   二、建筑物相邻关系第118-120页
 第十章 典权第120-133页
  第一节 典权概述第120-125页
   一、典权的概念第120页
   二、典权制度的历史发展第120-122页
   三、典权的性质第122-123页
   四、典权与相似制度之比较第123-125页
   五、典权期限第125页
  第二节 典权的设立和取得第125-127页
   一、典权的设立第126页
   二、典权的取得第126-127页
  第三节 典权的内容第127-129页
   一、典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第127-128页
   二、出典人的权利义务第128-129页
  第四节 典权的消灭第129页
  第五节 典权制度的价值第129-133页
   一、典权制度的内在价值探讨第129-132页
   二、典权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践价值第132-133页
 第十一章 空间利用权第133-147页
  第一节 空间利用权的一般理论研究第133-138页
   一、空间利用权的概念第134页
   二、空间利用权的性质第134-136页
   三、空间利用权的分类第136-138页
  第二节 空间利用权的产生与发展第138-143页
   一、空间利用权产生的现实需要第138页
   二、空间利用权产生的理论基础第138-139页
   三、空间利用权的立法实践第139-143页
  第三节 空间利用权的法律关系第143-145页
   一、空间利用权的主体第143页
   二、空间利用权的客体第143-144页
   三、空间利用权的内容第144-145页
  第四节 空间利用权的构建第145-147页
   一、构建空间利用权的法经济学分析第145-146页
   二、构建空间利用权的要素条件第146-147页
 第十二章 特许物权第147-161页
  第一节 特许物权的一般理论研究第147-150页
   一、特许物权的界定第147-148页
   二、特许物权的客体第148页
   三、特许物权的取得第148-149页
   四、特许物权的物权效力第149页
   五、特许物权的消灭第149-150页
  第二节 渔业权第150-153页
   一、渔业权的概念及性质第150-151页
   二、渔业权的类型第151-152页
   三、渔业权的取得第152-153页
   四、渔业权的内容第153页
  第三节 矿业权第153-155页
   一、矿业权的涵义第153页
   二、矿业权的内容第153-154页
   三、矿业权的设定及变更第154页
   四、矿业权的转让第154-155页
  第四节 水权第155-161页
   一、水权的概念和特征第155页
   二、水权的取得第155-156页
   三、水权的行使第156-157页
   四、水权的转让第157-159页
   五、完善水权交易制度的建议第159-161页
分论二:担保物权第161-240页
 第十二章 担保物权的一般原理第161-176页
  第一节 担保物权一般理论研究第161-163页
   一、担保物权的概念第161-162页
   二、担保物权的特征第162页
   三、担保物权的功用第162-163页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分类第163-164页
   一、法定担保物权和意定担保物权第163页
   二、留置性担保物权和优先清偿性担保物权第163-164页
   三、动产担保物权和不动产担保物权第164页
   四、权利担保物权和有体物担保物权第164页
   五、占有担保物权和非占有担保物权第164页
   六、登记担保物权和非登记担保物权第164页
   七、自物担保物权和他物担保物权第164页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竞存第164-172页
   一、担保物权的竞存问题的一般理论第165-166页
   二、抵押权的竞存及其效力关系第166-168页
   三、质权的竞存及其效力关系第168-170页
   四、抵押权与质权的竞存及其效力关系第170-171页
   五、留置权的竞存及留置权与抵押权、质权的竞存第171-172页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行使第172-174页
   一、担保物权行使的范围和方法第173-174页
   二、物上保证人的求偿权第174页
  第五节 担保物权的消灭及反担保第174-176页
   一、担保物权的消灭第174-175页
   二、反担保第175-176页
 第十四章 抵押权第176-201页
  第一节 抵押权的沿革与发展第176-178页
   一、罗马法上的抵押权第177页
   二、法国法上的抵押权第177页
   三、德国法上的抵押权第177-178页
  第二节 抵押权的意义和特性第178-179页
   一、抵押权的意义第178-179页
   二、抵押权的性质第179页
  第三节 抵押权的取得第179-181页
   一、依法律行为而取得抵押权第179-180页
   二、依法律规定而取得抵押权第180-181页
   三、依继承而取得抵押权第181页
  第四节 抵押权的对外效力第181-184页
   一、抵押权所担保债权的范围第181-182页
   二、抵押权的效力及子标的物的范围第182-184页
  第五节 抵押权的对内效力第184-190页
   一、抵押人的权利第184-186页
   二、抵押权人的权利——次序权第186-188页
   三、抵押权人的权利——抵押权的处分第188-189页
   四、抵押权人的权利——抵押权的保全第189-190页
   五、抵押权人的权利——物权请求权第190页
   六、抵押权人的权利——抵押权的实行第190页
   七、关于第三人的求偿权第190页
  第六节 抵押权的消灭第190-191页
  第七节 特别抵押权第191-201页
   一、法定抵押权第191-192页
   二、共同抵押第192页
   三、财团抵押第192-193页
   四、所有人抵押权第193-195页
   五、最高额抵押权第195-201页
 第十五章 质押权第201-213页
  第一节 概述第201-204页
   一、质押和质押权(质权)第201-202页
   二、质权和抵押权之区别第202页
   三、质权的历史沿革第202-204页
   四、质权的分类第204页
  第二节 动产质权第204-209页
   一、动产质权的含义第204-205页
   二、动产质权的取得第205-206页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第206-208页
   四、动产质权的消灭第208-209页
  第三节 权利质权第209-213页
   一、权利质权的一般理论第209页
   二、权利质权的种类第209-213页
 第十六章 留置权第213-226页
  第一节 留置权一般理论研究第213-216页
   一、留置权的概念和特征第213-214页
   二、留置权的沿革及社会作用第214-215页
   三、留置权的性质第215页
   四、留置权与其它类似权利的区别第215-216页
  第二节 留置权的取得第216-220页
   一、留置权取得的积极要件第216-220页
   二、留置权取得的消极要件第220页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第220-225页
   一、留置权的效力范围第220-221页
   二、留置权人的权利义务第221-223页
   三、留置权的行使第223-224页
   四、留置物所有人的权利义务第224-225页
   五、留置权与其它担保物权的竞合第225页
  第四节 留置权的消灭第225-226页
 第十七章 其它担保物权第226-240页
  第一节 让与担保第227-232页
   一、让与担保制度的一般理论第227页
   二、让与担保的设定第227-229页
   三、让与担保对内效力第229-230页
   四、让与担保的对外效力第230-232页
   五、让与担保的消灭第232页
  第二节 所有权保留第232-240页
   一、所有权保留的概述第232-233页
   二、所有权保留的成立第233页
   三、所有权保留的性质第233-235页
   四、所有权保留的标的第235-236页
   五、所有权保留的效力第236-238页
   六、所有权保留的消灭第238-240页
结语第240-241页
参考文献第241-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拱桥空气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混凝土格构锚固支护体系中格构梁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