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20页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基本状况第10-18页
  (一) 马克思著作经典理论第10-14页
  (二) 国内气候谈判与合作研究基本状况第14-16页
  (三) 国外气候谈判与合作研究基本状况第16-18页
 三、研究的方法第18页
 四、文章的创新点第18-19页
 五、本文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第19-20页
第二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第20-34页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生和影响第20-22页
  (一)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第20页
  (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20-22页
 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与合作历程与重要成果第22-28页
  (一) 1972—1990期间的会议第22-23页
  (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诞生第23-24页
  (三) 《京都议定书》的诞生第24-25页
  (四) 2007年巴厘岛会议——《巴厘岛路线图》第25-26页
  (五) 2008年波兹南大会第26页
  (六) 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第26-27页
  (七) 2010年坎昆大会第27页
  (八) 2011年德班会议第27-28页
 三、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陷入“囚徒困境”第28-34页
  (一) 大气中温室气体稳定含量的保护和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第29-30页
  (二) 三大阵营利益诉求的差异第30-32页
  (三) 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的无政府状态第32-34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及影响的分析第34-42页
 一、本体论维度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影响分析第34-37页
 二、价值论维度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影响分析第37-39页
 三、历史性认识论维度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影响分析第39-42页
第四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观下国际谈判合作中“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第42-50页
 一、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的内涵第42-45页
  (一) 以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分配正义论第42-43页
  (二) 非绝对性平均主义的分配正义权利第43-44页
  (三) 历史性的分配正义观第44-45页
 二、马克思分配正义观下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核心原则分析第45-46页
 三、马克思分配正义观下基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碳排放权分配权的建立第46-50页
  (一)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依据与现实第46-48页
  (二) 马克思分配正义观下的初始排放权的建立方案第48-50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下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构建第50-56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第50-53页
  (一) 马克思实践交往中的基本关系第50-52页
  (二) 哈贝马斯等后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第52页
  (三) 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启示第52-53页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下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构建第53-56页
  (一) 平等、尊重、发展的联系沟通前提第53-54页
  (二) 承认和尊重《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协议的谈判合作原则第54-56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下的可再生能源研发和技术创新第56-65页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生产力理论内涵第56-59页
  (一)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传统内涵第56-57页
  (二)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中外马克思主义者生产力理论的新内涵第57-59页
 二、生产力发展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双重性关系第59-62页
  (一) 科技创新与合作机制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第59-62页
  (二) 技术研发创新消解各主体经济利益诉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矛盾第62页
 三、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第62-65页
  (一) 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第63-64页
  (二) 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问题第64-65页
结论第65-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津地区海陆风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岛效应的响应研究
下一篇: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