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博行动动因分析--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行动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引论第8-20页
 第一节 理论渊源、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第8-11页
  一 理论渊源第8-10页
  二 研究视角:“过程—事件分析”与“结构—制度分析”第10页
  三 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第11-13页
 第三节 “微博行动”界定第13-17页
  一 “微博行动”可观察理解第13-14页
  二 对“微博行动”界定的两个限定第14-17页
 第四节 微博行动的规范取向——中国的“结构—制度”背景第17-20页
  一 “结构—制度”背景对于行动的限制第17-18页
  二 “结构—制度”背景成为行动进发的动因第18页
  三 根据规范取向改变条件元素第18-20页
第二章 以微博作为行动动因要素分析—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行动为例第20-38页
 第一节 作为微博行动动因要素之一的微博平台第20页
 第二节 个体的微博接触:微博是“手头玩物”第20-28页
  一 微博是玩具第21-25页
  二 微博“随手”的便携性:随身带着走第25-28页
 第三节 微博中的群体:邻里守望的熟人社会第28-31页
  一 现实熟人社会的虚拟联络(现实——虚拟)第28-29页
  二 虚拟相邻社会的现实守望(虚拟——现实)第29-31页
 第四节 微博中的社会:微博是延伸的声觉空间和意见的自由市场第31-38页
  一 微博是声觉空间第32-33页
  二 微博是意见的自由市场第33-38页
第三章 其他微博行动动因要素分析——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行动为例第38-62页
 第一节 行动主体第38-49页
  一 “圈子化”的行动主体第38-40页
  二 行动主体中的“意见领袖”第40-43页
  三 行动发起主体的微博“自我角色”建构第43-46页
  四 微博行动参与主体第46-49页
 第二节 微博行动议题第49-62页
  一 议题文本特征第51-57页
  二 议题建构特征第57-62页
第四章 结语第62-65页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限度第62-63页
 第二节 结论与反思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图像去噪的Perona-Malik模型的改进及数值算法的研究
下一篇:博客新闻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