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 第11-20页 |
1 褐飞虱侵害对水稻的影响 | 第11-13页 |
1.1 对水稻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 对水稻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页 |
1.3 对水稻体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2页 |
1.4 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页 |
1.5 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1.6 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3页 |
2 农药对水稻的影响 | 第13-16页 |
2.1 对水稻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4页 |
2.2 对水稻体内次生物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2.3 对水稻根系活力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 第15页 |
2.4 对水稻植株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15-16页 |
2.5 对水稻籽粒充实的影响 | 第16页 |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6页 |
3 植物激素 | 第16-19页 |
3.1 植物激素常用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3.2 植物激素与水稻籽粒的关系 | 第18页 |
3.3 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酸 | 第18-19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1 水稻品种及水稻水培方法 | 第20-21页 |
1.1 水稻品种特点 | 第20页 |
1.2 水稻的水培 | 第20-21页 |
1.2.1 Espino营养液的组成 | 第20页 |
1.2.2 水培水稻的日常管理 | 第20-21页 |
1.3 水稻水培的操作流程 | 第21页 |
1.3.1 选种和育苗 | 第21页 |
1.3.2 水稻的移栽 | 第21页 |
2 褐飞虱 | 第21-22页 |
2.1 虫源 | 第21页 |
2.2 褐飞虱的饲养 | 第21-22页 |
2.3 网罩 | 第22页 |
2.4 接虫试验准备 | 第22页 |
3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玉米素核苷酸 | 第22-25页 |
3.1 试剂盒来源 | 第22页 |
3.2 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3.3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3.4 试剂 | 第23-24页 |
3.5 测定流程 | 第24-25页 |
3.5.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4页 |
3.5.2 样品的测定 | 第24页 |
3.5.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4-25页 |
3.5.4 样品中ZRs含量的计算 | 第25页 |
4 技术路线图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褐飞虱侵害对水稻叶片和根中玉米素核苷酸含量的影响 | 第27-40页 |
1 引言 | 第27页 |
2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2.1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2.2.1 分蘖期接虫 | 第27页 |
2.2.2 抽穗期和灌浆期接虫 | 第27-28页 |
2.3 水稻样品采集 | 第2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8-38页 |
3.1 褐飞虱对水稻分蘖期体内ZR含量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1 非“虱烧”密度侵害后水稻叶片中ZR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3.1.2 非“虱烧”密度侵害后水稻根中ZR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3.1.3 “虱烧”密度侵害后水稻叶片中ZR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3.1.4 “虱烧”密度侵害后水稻根中ZR含量的变化 | 第31页 |
3.2 褐飞虱侵害对水稻抽穗期体内ZR含量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1 褐飞虱侵害3d水稻体内ZR含量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2.2 褐飞虱侵害6d水稻体内ZR含量的统计分析 | 第32页 |
3.2.3 褐飞虱侵害9d水稻体内ZR含量的统计分析 | 第32页 |
3.2.4 水稻抽穗期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ZR含量变化分析 | 第32-34页 |
3.3 褐飞虱侵害对水稻灌浆期体内ZR含量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1 褐飞虱为害3d水稻体内ZR含量的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2.2 褐飞虱为害6d水稻体内ZR含量的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3.2.3 褐飞虱为害9d水稻体内ZR含量的统计分析 | 第35页 |
3.2.4 水稻灌浆期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ZR含量变化分析 | 第35-37页 |
3.4 褐飞虱侵害水稻不同生育期后体内ZR含量变化的敏感性比较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农药胁迫对水稻叶片和根中玉米素核苷酸含量的影响 | 第40-54页 |
1 引言 | 第40页 |
2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40-42页 |
2.1 供试水稻品种 | 第40-41页 |
2.2 农药的种类及药剂处理 | 第41页 |
2.2.1 农药种类 | 第41页 |
2.2.2 分蘖期农药处理 | 第41页 |
2.2.3 抽穗期和灌浆期农药处理 | 第41页 |
2.3 水稻样品的采集 | 第41-42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2-52页 |
3.1 农药对水稻分蘖期体内ZR含量的影响 | 第42-45页 |
3.1.1 农药单剂叶面喷雾对水稻叶片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2 农药单剂叶面喷雾对水稻根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3.1.3 农药混剂叶面喷雾对水稻叶片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4 农药混剂叶面喷雾对水稻根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3.1.5 农药根部处理对水稻叶片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1.6 农药根部处理对水稻根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3.2 农药对水稻抽穗期体内ZR含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1 农药对水稻体内ZR含量变化的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3.2.2 农药对水稻叶片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3.2.3 农药对水稻根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 农药对水稻灌浆期体内ZR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1 农药对水稻体内ZR含量变化的统计分析 | 第48页 |
3.3.2 农药对水稻叶片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 农药对水稻根中ZR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农药胁迫下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体内ZR反应敏感性比较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附表 | 第54-61页 |
表1 镇稻2号不同生育期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ZR含量的平均值(pmol/g) | 第54-55页 |
表2 协优63不同生育期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ZR含量的平均值(pmol/g) | 第55-56页 |
表3 两种水稻不同生育期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ZR含量变化百分比 | 第56-57页 |
表4 分蘖期农药叶面喷雾下镇稻2号体内ZR含量的平均值(pmol/g) | 第57页 |
表5 分蘖期农药根部处理下镇稻2号体内ZR含量的平均值(pmol/g) | 第57-58页 |
表6 协优63抽穗期和灌浆期在农药叶面喷雾下体内ZR含量的平均值(pmol/g) | 第58-59页 |
表7 镇稻2号抽穗期和灌浆期在农药叶面喷雾下体内ZR含量的平均值(pmol/g) | 第59-60页 |
表8 水稻不同生育期农药胁迫后体内ZR含量变化百分比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