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4页 |
1.1.1 城镇和城市的区别 | 第11页 |
1.1.2 城镇河流的功能和特点 | 第11-12页 |
1.1.3 城镇河流生态系统的现状 | 第12-13页 |
1.1.4 城镇生态河流系统的构想 | 第13-14页 |
1.1.5 生态护坡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生态护坡的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生态护坡概念的研究 | 第15页 |
1.2.2 生态护坡功能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生态护坡材料及形式的研究 | 第17-22页 |
1.3 生态护坡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1.3.2 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5-28页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26-28页 |
3 河流生态护坡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28-36页 |
3.1 生态护坡的概念 | 第28页 |
3.2 生态护坡的内涵 | 第28-29页 |
3.3 河流生态护坡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6页 |
3.3.1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9-31页 |
3.3.2 整体性理论 | 第31-33页 |
3.3.3 生物多样性理论 | 第33页 |
3.3.4 耗散结构理论 | 第33-36页 |
4 河流护坡生态系统评价的研究 | 第36-50页 |
4.1 河流护坡生态系统评价的意义 | 第36页 |
4.2 河流护坡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4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 第36-39页 |
4.2.2 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 | 第39页 |
4.2.3 评价指标的涵义及测算方法 | 第39-44页 |
4.3 河流护坡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方法 | 第44-46页 |
4.3.1 权重在综合评价中的意义 | 第44-45页 |
4.3.2 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45页 |
4.3.3 层次分析法赋权 | 第45-46页 |
4.4 河流护坡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 第46-50页 |
4.4.1 评价方法概述 | 第46-47页 |
4.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指数法 | 第47页 |
4.4.3 灰色关联度法 | 第47-50页 |
5 生态护坡材料的开发研究 | 第50-58页 |
5.1 生态混凝土概述 | 第50页 |
5.2 水上生态混凝土 | 第50-54页 |
5.2.1 水上生态混凝土的结构型式 | 第50-51页 |
5.2.2 水上生态混凝土材料 | 第51-52页 |
5.2.3 水上生态混凝土的主要特性 | 第52-54页 |
5.3 水下生态混凝土 | 第54-58页 |
5.3.1 水下生态混凝土的结构型式 | 第54页 |
5.3.2 水下生态混凝土材料 | 第54-55页 |
5.3.3 水上生态混凝土的耐久性 | 第55-58页 |
6 河流护坡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实例 | 第58-81页 |
6.1 研究区概况 | 第58-59页 |
6.2 评价系统 | 第59页 |
6.3 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 第59-72页 |
6.3.1 定量指标的测定 | 第60-69页 |
6.3.2 定性指标的量化 | 第69-72页 |
6.4 吴江市河道护坡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 | 第72-80页 |
6.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2-78页 |
6.4.2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法的河流护坡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 第78页 |
6.4.3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河流护坡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 第78-80页 |
6.5 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0-81页 |
7 结束语 | 第81-83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81页 |
7.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发表文章与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