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概述 | 第11-1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概念 | 第11-1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1-1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2-1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 第13-1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 | 第13-1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利益取向的必然结果 | 第1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城乡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14-1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作用 | 第15-17页 |
·扩大了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 | 第15页 |
·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第15-16页 |
·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和产品竞争能力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 第17-35页 |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17-24页 |
·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8-19页 |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19-21页 |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21-24页 |
·中等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24-27页 |
·中国台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24-26页 |
·韩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26-27页 |
·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27-31页 |
·印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28-29页 |
·巴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29-31页 |
·以上国家和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给我们的启示 | 第31-35页 |
·政府在各产业上的投资方向及投资力度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 第32页 |
·政府实施的正确经济发展战略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 | 第32-33页 |
·政府对公共事务的解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力保障 | 第33页 |
·政府对劳动力素质优化的重视程度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 | 第33-34页 |
·政府对务工农民的权益保障是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负担的重要措施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中国及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35-44页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回顾 | 第35-38页 |
·建国初期至197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模糊转移阶段 | 第36-37页 |
·1979年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转移阶段 | 第37-38页 |
·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38-44页 |
·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慢的主要原因 | 第42-44页 |
第五章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思路 | 第44-55页 |
·健全立法——创造有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环境 | 第45-46页 |
·健全劳动争议方面的法律 | 第45-46页 |
·健全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则方面的法律 | 第46页 |
·经济调节——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46-47页 |
·拓宽非公经济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 第46页 |
·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 第46-47页 |
·市场监管——调控劳务市场、校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 第47-49页 |
·确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 第47页 |
·建立全省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由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 | 第47-48页 |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由管死微观向管好宏观转变 | 第48页 |
·加强劳动力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兼顾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 | 第48-49页 |
·社会管理——制定公共政策、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 | 第49-50页 |
·加强宏观领导 | 第49页 |
·关注和扶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的流动就业人口 | 第49-50页 |
·出台扶持农村城镇化发展政策,发展农村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城市化步伐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 第50页 |
·公共服务——解决公共事务,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 第50-55页 |
·提供职业试点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 第51-52页 |
·建立信息传递系统,减少劳动力转移成本 | 第52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